秦淮水亭谒吴敬梓
(2014-03-15 09:31:17)
标签:
甘霖之中舟船仕途版本时尚 |
分类: 旧事窗 |
秦淮水亭共两层。我在第一层看到吴敬梓的生平家世,吴敬梓的出生地,河湾街、国光楼等景物图片,满是乡土色彩,尽是乡土感情。第二层陈列着各种版本的《儒林外史》,以及《儒林外史》问世以后的有关研究评述文章等。古旧的书案前,端坐着真人一般大小的吴敬梓塑像,正奋笔疾书,伏案著述。当年,冬日苦寒,无酒食,吴敬梓常邀同好乘舟出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互应和,谓之“暖足”。《儒林外史》就是在这样窘迫穷困的环境中锤炼出来的。从水亭下来,凭水延伸的廊庑上,陈美林的《秦淮水亭重建记》之后,嵌着4块1米多见方的石板刻画,分别以《寓居秦淮》、《绝意仕途》、《绕城暖足》、《愤世著书》为题,对吴敬梓移家之后20余年的生活作了高度的概括。
据考,吴敬梓当年所居秦淮水亭邻近东关头附近,为南朝诗人江总宅地。江总,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做过梁朝尚书仆射,入陈为尚书令,其园宅名“江令宅”,是座名园。至清康熙年间,江宁织造署置于此,曹玺、曹寅均在此为过官,据说曹雪芹也在此写过《红楼梦》,此地即大观园的原型。由于岁月变迁,秦淮水亭已难寻旧迹。上世纪90年代拟依原址复建,由于诸多困难,改择现址。有意思的是,这方小院临着六朝时有名的桃叶古渡。“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它因大书法家王献之在此迎接爱妾并吟诗而闻名。
渡头的石牌坊,临河的一面刻着“桃花渡口红,细柳岸边生”。背河的一面刻着“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牌坊下的石埠,直达河滨,隐隐地消失在清波碧浪之中。它好像是专门为秦淮水亭设置的。用不着去寻觅当年吴敬梓留下的旧迹印痕,渡头的每一层石阶一定都记得,吴敬梓从这里起程,穿行在清凉山下的长街短巷,伴着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去沐浴风土人情的雨露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