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家风”
(2014-03-13 09:07:16)
标签:
再谈小家庭小户门风子子孙孙 |
分类: 散文随笔 |
|
||||
最近,中央电视台连续几天直播记者在全国各地采访“什么是家风”的现场报道,被采访者既有城镇居民,又有农村农民;既有基层干部,又有普通百姓;既有白发苍苍的大学教授,又有稚气未脱的中小学生……由于记者提的问题突然,很多人的回答并不确切,甚至答非所问,驴唇不对马嘴,让人啼笑皆非。但是,从宣传的角度看,这次现场提问“家风”问题是成功的,比在报纸或刊物上发表长篇大论“家风”的文章,效果要好得多,起码引起人们对家风的议论和思考。 什么是家风?《辞海》解释为“指一家的传统作风、风尚。”因为我国长期小农经济,家庭都是自我封闭的门户,所以家风又称为“门风”。从辞海对家风的解释,我理解,既然家风是指一家传统的作风、风尚,那么,不管是大家族也好,小家庭也罢,都是应该有“传统作风、风尚”的,即是说家家都是有家风的。专家讲家风只有大家族才有,我想主要是大家族对家风有明确说法,违反家风要受“家规”惩罚。而小家庭的家风并未成文,只是把“传统作风、风尚”口传身授而已。在我国,很多家庭都一代一代继承“忠厚”、“孝亲”、“勤劳”、“节俭”等淳朴的家风,怎能说小家无家风呢? 家风是家庭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好的家风的影响下,子子孙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延续着家风,创造着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我生长在农村,农家的长辈都很疼爱自己的子孙,但从不娇惯,能拿动镰刀就叫下地给牲口割草,秋天拾柴禾,或做一些辅助劳动。冬天还要搂树叶、拾粪。挂在大人嘴边常说的一句话:“不在乎你干多少活,要像个过日子人家”。我们这些农村长大的人,后来不管是在农村参加劳动,还是进城务工,不管是脏活累活都肯干,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有出色的表现。这就是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农村很重视家风,就连子女搞对象,双方都要打听对方家风如何,如果家风不好,这门亲事十有八九就吹了。小家小户不仅有家风,而且家风对家庭的影响还很大呢。 家风是家庭的软资源,它对子孙的影响是深远的、长久的。这种深厚的家庭积淀,要改变它是很难的。但是,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在社会影响下也是会变的。我国老一代革命家彭湃家里相当富有,他本可以过着吃香的、喝辣的的幸福生活,但是,他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了推翻旧社会的斗争。他把自家的财产分给穷苦的农民,带领农民参加革命。当初,他的家长希望他成为家族的接班人,而他却成了旧社会的掘墓人。这是他对旧家风的背叛。在老一辈革命家中,像彭湃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总之,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正、村风正、民风正,社会风气才会正。因此,应重视家风的树立、教育和传承,充分发挥家风在树新风、正民风、落实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就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