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风

(2014-03-05 23:45:38)
标签:

是什么

后辈

所说

文脉

苏籀就

时尚

分类: 散文随笔
    宋人有两句诗:“近来渐觉家风好,儿读书声女织声。”看来中国人对耕读家风的追求是由来已久的。正因如此,古人很少讨论“家风是什么”,只称赞某人“有家风”、“能守家风”、“大振家风”、“不坠家风”,有时则批评某人“有玷家风”、“败坏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传承的风尚及价值取向,耕读修身只是一个方面,其他如政治立场、社会担当、道德追求、持家习尚,也都可以成为一个家族的突出风貌。

    譬如北宋学者司马光学问很大、官儿当得不小,但做人十分低调,生活极其俭朴。作为宰相一级的高官,他自云“某家居,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他曾写过一篇《训俭示康》,就节俭家风对儿子司马康进行训诫。其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两句,脍炙人口、千载流传,成为我们民族的座右铭。

    受家风影响,司马光的仆从家人也都低调俭朴。如他家有一老仆,无论主人官做到多大,始终称他为“君实秀才”(“君实”是司马光表字)。一次苏轼来访,私下教老仆改称“君实相公”。司马光听后追问,老仆回答:“苏学士教我。”司马光叹气说:“我有一仆,被苏子瞻教坏了!”(苏轼字子瞻)

    司马光宅旁有一独乐园,闲暇时他常在园中读书,也不禁止他人游赏观览,园丁因此常得些赏钱、外快。一次司马光见园中新添一间“厕屋”(一说井亭),问园丁,说是用游人的赏钱盖的。司马光问:何不留钱自用?园丁回答:难道只有相公您不爱钱吗?可见家风的熏陶示范,远胜磨破嘴皮儿的空洞说教。

    在《训俭示康》一文中,司马光还委婉批评前朝勋臣寇准:寇准生活奢侈,一时称冠。但因功勋卓著,人们不肯批评他。不过他的子孙后辈继承了这奢侈家风,如今大多穷困潦倒。看来“家风”并不一定都是“正能量”,有些“家风”是需要移易改变的。

     此外,古人所谓“家风”,有时也指文风。南宋苏籀是苏辙的孙子、苏轼的侄孙,传承祖辈基因,为文颇有可观。《四库总目提要》评价他的《双溪集》,称赞他“不堕其家风”——这里的“家风”,指的便是文脉。

不过《提要》又说:苏轼、苏辙所以成为“伟人”,不仅因文章好,更在于品德高尚“不愧古贤”;在这方面,苏籀就差得远。从苏籀的《双溪集》中,能找到不止一篇阿谀秦桧、倡言“和金”的文章。《提要》的结论是:苏籀“有愧于乃祖实多”——也就是说,在政治伦理方面,苏籀是有玷“苏氏家风”的!

    有意思的是,“家风”在古代还被用来形容食品的独家风味。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介绍临安的酒楼,说“又有卖玉面貍、鹿肉糟、决明糟……者,谓之家风。”这里的所说的“家风”,似乎已不在“家风是什么”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