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连给母送粥说起
(2014-02-27 05:59:47)
标签:
戚平然民俗子女糯米乡人时尚 |
分类: 散文随笔 |
我国自古就有食粥的习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书》上,就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但“拗九节”的习俗能够传承,并不仅仅是舌尖上的诱惑,而是其中所蕴含的孝心和真情。一碗粥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子女捧给父母的一片孝心;及至送给邻居、送给需要关爱的陌生人,它的温暖在传递、放大,让人们从粥的芳香中品味到浓浓亲情,感受到真情实意。
其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无论是孝心表达还是爱心传递,有时并不需要重金厚礼,只需要“一碗粥”的真情,一声问候的尊重,一个微笑的善意,而这些只是举手之劳,人人皆可为之。做到了,带给别人的是感动,留给自己的是愉悦。
一碗粥的分量,也许有人认为它很轻很轻;然而在我的心中,它却很重很重。粥的芳香,把所有山珍海味比下;粥的温暖,把人冷却的热情重新点燃……
“一碗粥”的温度,是孝亲文化的升华,是众人拾柴汇聚的温暖。人们在这一刻停下匆忙的脚步,用心熬粥、品粥,回归的不仅是亲情孝心,还有温暖的传递、人际的和谐、正能量的汇聚。
古人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承,需要借助于文字,借助于一定的艺术形式。观察一个社会民风淳朴,人心向善向上,人们互敬互爱、和谐相处,其背后必有行之有效的道德扬弃机制。一些好的民间习俗,对人们优秀品德的传承与发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发扬民俗的道德影响力,将其中蕴含的向上向善的元素植根于人们心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美德就会有更深厚的生长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