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朝对太监也开文化课

(2014-02-18 03:43:26)
标签:

从中

高素质

不大

乾隆皇帝

谕旨

时尚

分类: 知识窗

    在封建皇权社会,太监一直是个离不开但又要防备着的特殊群体。离不开是因为宫里头的活须有人干;防备着是因为太监往往可以借着操作日常事务而进入政治生活领域,带来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宫里头的活不只是砍柴挑水之类的体力活,更多的是诸如掌管典籍、文书之类的技术活,不识字不行,光识字而不明白意思也不行。朝廷也不得不适应形势,在皇宫里开了太监学校。

    四书五经都要读

    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对太监是防得最厉害的,洪武十七年,即公元1384年,朱元璋就在皇宫里立了块牌子: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他死后,这块牌子的功效也就作废了,顾炎武也讲过:“永乐以后,此令不行。”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就开始启用太监管理一些跟文字和文化有关的事务,例如图书、文籍、典章等等,管这些事,不识字不行,光识字不懂意思也不行。提高太监的文化素养问题就摆上了桌面,于是,明成祖考虑对太监进行文化培训,开始定期选拔一些文化教官进入内廷对太监进行文化培训。

    翰林学士担任教师

    到明宣宗朱瞻基的时候,开始专门设立太监学校,具体名称叫“内书堂”。具体设立日期是在宣德元年(即1426年)的七月。

    据清朝笔记《蕉轩随录》第十二卷的记载,学生来源是宫里头的太监,入学年龄为10岁上下,学生人数约为二三百人左右,后来扩招,据该校一位名叫徐显卿的教授说,他手里的学生就有八九百人。

    从师资角度而言,太监学校简直称得上大明王朝数一数二的名校,教师全是翰林学士,第一任教师是大学士陈山,另外有四名翰林学士当助教。陈教授可不是个简单的老师,朱元璋时期的进士,永乐年间参与编修《永乐大典》,担任过皇太孙的专职教员,有一年骑马摔跤,脚上有点小伤,明仁宗还亲自为他敷药。

    诸多名师就不一一罗列了,再讲一个,就是明朝大奸臣严嵩,严老师人品不咋地,学问却顶呱呱。

    用的什么教材呢?明朝太监学校的第一手资料,太监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有记录:《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是初级的,更高级的有《贞观政要》和《文献通考》等,适合不同年级不同资历的学生学习,教材统称为“内令”。不过,通俗才是王道,在一大堆教材当中,最受欢迎的是罗贯中老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具体理由就不用解释了。

    学生也会分配到各衙门工作

    学生们的工作怎么安排?当然,大部分是在内部消化,不过,也会向其他单位提供生源,例如各大衙门缺少写字的,就会打报告问内书堂要人,朝廷就会下旨给各衙门安排写字人员。

    据说这些文化型太监,还挺抢手的,还是在校生的时候就已经被聘请出去当文书,有时候到了学生被各衙门一抢而空,学校没人上课的地步。还得从其他部门挪用太监补充生源。

    乾隆对此进行打压

    明王朝深受太监专权之苦是大家都熟悉的历史,最著名的莫过于魏忠贤,不过,这跟太监读书似乎关系不大,魏忠贤恰恰是个不读书的太监。

    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紫禁城的万善殿还设有太监学校,专门由一名汉人教师向年幼的太监传授文化知识。

    乾隆皇帝对此很不满,乾隆三十四年冬季,即1769年,乾隆向内阁谕旨,意思大概是这样的:太监就是用来使唤的,就算读一点书,无非就是认识几个字而已,何必惊动朝廷选拔的学士来教他们,让他们通晓文理?前明时期太监专政的教训还不够惨重吗?对于这种弊端,“朕每深非而痛斥之”,吸取过去的教训,要严防太监干政,为了安全,就算太监不识字又有什么妨碍呢?

    老师以后就不用请重量级的了,就在内务府里选一个办理文件文书,读过汉文书籍的官员——笔帖式,对太监进行浅显的文化课讲授就行了。

    乾隆说,以后高素质的汉人文化教员就不用请了,而且是“永远停止”。

    高等级的太监学校,到此算不算是进入尾声,不能断定,但乾隆对太监的防备从中可见一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