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  元宵节是个喜庆热闹的节日

(2014-02-12 16:33:31)
标签:

随笔

气氛

美好愿望

古人

传统节日

分类: 散文随笔

 

 

       元宵节是个喜庆热闹的节日

          戚平然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春灯节、元夕、小正月,是继春节之后,我国的又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元”是开始、第一,“宵”是夜,所以元宵在新的一年里就是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

元宵节是一个极为喜庆热闹、富有诗意的节日。它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但吃元宵、赏灯、放灯、猜灯谜、舞龙、舞狮子等,却是民间较普遍的活动。

古人在这个月圆之夜,全家老少要团聚在一起,用食物来庆贺团圆,于是便制作出既团又圆的圆子。因在元宵里吃圆子,人们便把圆子叫做元宵了。

元宵用糖作馅表示内心的甜蜜和快乐,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由此可见,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寄托的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惟愿那一轮明月和小小的汤圆,能圆了人们心中的种种甜美梦想。

元宵节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元夜赏灯。这一风俗起于汉代,盛于唐代。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唐人张悦亦写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元宵之夜,长安城内张灯结彩,灯火通明,车马喧阗,游人如织。爆竹声,丝竹声,歌舞声,笑语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从这里可以看出,赏灯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活动内容。如果没有了它,元宵节就会黯然失色,也少了无限的乐趣。

放灯,是元宵节的重要习俗。据史料记载,这一习俗在唐代很盛行,无论士族还是庶民,元宵节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据说唐玄宗(公元685--762)时,长安城的灯市规模特别大,放灯有5万盏之多,皇帝曾命人造了一座巨型灯楼,广达20间,高达150尺,璀璨夺目,蔚为壮观。

唐玄宗开元时是放灯三夜,到了宋太祖开宝年间又加了两夜,从十四直到十八,叫做“五夜元宵”。可见当时这一民间节日的繁华热闹、盛况空前了。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京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就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还有舞龙的习俗。舞龙,也称舞龙灯或耍龙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舞龙,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舞龙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舞龙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舞龙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舞,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岁月悠悠,历朝历代都留下了风雅元宵节,将中国的元宵气氛渲染得精美绝伦、淋漓尽致。

元宵节啊,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喜庆的节日、甜美的节日,我们要在你温暖的怀抱里,享受快乐,留下期盼,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