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无论人们对它有着多少理解和期盼,本质上就是一台文艺晚会,为国人除夕守岁助兴、添乐。
中国春节的年夜饭传统悠久,每年食谱多大同小异,没人会去介意,但对于央视春晚这道除夕“文化大餐”期望值甚高。一些导演原本雄心勃勃,却因众口难调而灰头土脸,在饱受挑剔中成为春晚历史的匆匆过客。2014马年春晚,第一次尝试使用非体制导演冯小刚操刀整台晚会。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让人“一声叹息”的马年春晚刚刚结束,就引来网友的疯狂吐槽。语言类节目“笑果”不佳、歌曲被曝假唱、小彩旗全程转动四个多小时被评残忍、魔术穿帮等等,真应了冯小刚曾说过的一句话:“骂春晚已成为时尚和全民习惯。”
春晚的主旨就是制造笑声,这个道理说来简单,实施起来却相当复杂。冯小刚曾提出导演春晚“真诚、温暖、振奋、好玩”八字方针。从结果来看,“温暖、振奋”可评高分,而“好玩”则差强人意。郝云演唱的《群发的短信我不会》,蔡明等表演的小品《扰民了你》虽然反映了社会现象,但对人的要求过于苛责,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李敏镐和庾澄庆的演唱和苏菲·玛索、刘欢的《玫瑰人生》一样,都是各唱各的,缺乏火花。今年的魔术改由法籍华人魔术师yif表演。与刘谦相比,他的现场感染力一般,魔术也不甚精彩。最为要命的是现场穿帮。张明敏演唱的新歌《我的中国梦》,无论旋律、歌词还是意境与三十年前他在春晚演唱的《我的中国心》,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相差太远。
同样,语言类节目向来是春晚欢笑程度的保证,2014春晚语言类节目不仅少,还都很平庸。小品《我就这么个人》依然是各种网络段子的整合,“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我了个去”、“待你长发及腰,你我做朋友可好”……陈旧的网络语言成为笑柄;被网友戏称为《年度微博段子集合》的相声《说你什么好》,郭冬临、牛莉的《人到礼到》,以及开心麻花沈腾、马丽的小品《扶不扶》,虽然都以2013年热门的“老人跌倒扶不扶”、结婚随份子等社会热点话题,但毫无新意感觉陈旧,让人失望。和以往几届春晚相比,不仅突破不大,甚至有水准下降的趋势。
尽管如此,冯氏春晚并非一无是处。较以往而言,今年春晚多多少少有了一些风格上的变化。开场短片《春晚是什么》颠覆了30余年春晚的开场风格,真是神来之笔。冯小刚启用陈道明、李雪健、姚晨、马云等大腕,阐释每个人心目中的春晚。寻常百姓交替出镜,“春晚,北方的笑话听不懂啊。”“看什么春晚,俗气!”“春晚看什么?吐槽啊。”短短几分钟,冯小刚在轻松幽默中将春晚定义成与“过年回家”一样的传统,更是轻车熟路地完成了将观众情感带入——这一电影中的重要环节。此外,创意形体秀《魔幻三兄弟》是一个全新的节目式,三名演员侧躺在地板上,表演各种动作,然后通过镜头把影像投射到大屏幕上,效果就像人真的在爬山、爬墙一样。与这个节目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匈牙利Attraction舞团带来的创意舞蹈《符号中国》,他们把肢体动作和投影融为一体,现场表现出长城、故宫、狮子、熊猫
等中国元素,可谓匠心独运,令人眼前一亮。再有,怀旧的歌舞类节目《英雄赞歌》和《红色娘子军》很有质量,听起来的感觉也是久违了,让人振奋。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和《老阿姨》,非常温暖,令人感动落泪。
春晚,无论人们对它有着多少理解和期盼,本质上就是一台文艺晚会,为国人除夕守岁助兴、添乐。肯定也好,吐槽也罢,这都不难理解,既然你聚焦了整个社会的光环,肩负了数亿民众的期待,承受舆论的吹毛求疵和冷嘲热讽,都很正常,也是好事。再说了,口无遮拦却无须负责,天下没有比这更痛快的事了。正如冯小刚在此前所言,吐槽春晚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春晚前后的集体吐槽甚至已经成为一个独特而固定的文化现象,其间迸发出各种机智、温暖、小怨气、小不满,汇总起来成为一种脉脉温情,在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人们以这种方式完成了一次难得的“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