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门墩
(2014-01-03 10:55:52)
标签:
史册专题北平城南旧事贡献时尚 |
分类: 旧事窗 |
秦汉时期“右北平郡”(晋代改“北平郡”),北京门墩源自其下辖的“无终邑”(现天津蓟县)。唐代无终邑设为“蓟州”,门墩得到进一步发展。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由官方颁布出版、李诫编纂的关于建筑设计、施工规范的《营造法式》中就有门墩的专题。
明清时北京门墩发展进入繁盛期,多以汉白玉和青石为原料制作,有抱鼓形、长方形、狮形、虎形、柱形、多角形等,以抱鼓形和长方形为多见。
据传统礼制,居民的门楼和门墩的形状与主人的职业、身份、地位、人品和情趣有关。为官者,鼓形和抱鼓形象征战鼓,表示武官;方形和长方形象征砚台,表示文官。小型四合院、大杂院的大门及大府宅内院门墩多为抱鼓形、长方形,而皇族、官府机构或书香门第的府宅四合院里的门墩多为狮子形、虎形、柱形。
门墩上雕刻的有龙、虎、鹿、狮、鱼、鸟、麒麟等不同动物,或梅、竹、菊、荷、牡丹、松柏等不同植物,以及福禄寿、子孙、事业等吉祥的字词,寓意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有的简单平俗,寓意主人的祥和心态。
北京有一首哄孩子的儿歌:“小小子儿坐门墩,哭哭啼啼要媳妇儿;要媳妇干吗呀?点灯、说话儿、吹灯、就伴儿、做鞋、做袜、做裤、做褂儿、搭上腿焐脚丫儿,清早起来梳小辫儿。”生动描绘出旧北京门墩的趣事。老舍先生的中篇小说《月牙儿》、林海音女士的中篇小说《城南旧事》等都提到了门墩。
门墩可分为吉祥兆瑞、鸿福相传、长寿康宁、世代相传、喜上眉梢和官品人品等几大类,各有与之相匹配的外形及其所雕刻的饰物和文字,有的还有与之相匹配的“门对儿”(现已罕见),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敦诗说礼,含谟吐忠”等,充分表达主人的特点,从而使原本起支撑固定院门作用的门墩演变为有文化内涵的民间建筑艺术品。
如今的北京已被高低无序、规模不一的各式楼房所蚕食,历尽沧桑的门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遗存至今的除了重点保护者外,大多已残缺不全或模糊不清,其发展的历史印迹很少有人关注和重视。幸而有李松堂于2001年建成的私人“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把门墩作为雕刻艺术品纳入馆藏。
另有北京语言大学日籍教师岩本公夫对门墩的研究和保护做出极大贡献。他为了研究门墩,几乎跑遍北京千余条大小胡同,接触到大量门墩,绘制了“北京市区门墩地图”,还为摆放门墩在学校内建“枕石园”,设置了门墩照片档案,并举办“北京门墩摄影展”等。
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1998年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门墩艺术展”。在岩本公夫的论文《北京门墩初探》和著作《北京门墩》中,对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北京门墩进行深入系统的记述,将其演变过程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