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好好先生”
(2013-12-20 15:08:09)
标签:
礼部尚书庞统传告诉你张廷瑑意见时尚 |
分类: 旧事窗 |
冯梦龙老先生真不愧是大家手笔,寥寥数语便入木三分地勾勒出了个毫无原则、圆滑世故的老好人形象来。故事风趣幽默且发人深省,让人读后在摔腹之余而又能有所感悟。《世说新语·言语篇》注引《司马徽别传》,也记载了司马徽的这则趣事。
于是,司马徽便成了“好好先生”的代名词。其实,纵观历史上的司马徽,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且以识人著称,史称其“一生清雅,善知人”。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朝野上下可谓人才济济。世有伯乐,而后才有千里马。司马徽是三国时期当之无愧的第一伯乐,他慧眼独具,他第一个说出“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并把“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徐庶三位旷世奇才都推荐给了求贤若渴的刘备,可谓功高至伟。放眼能人辈出、贤士群星灿烂的三国,在发现人才方面,无人能与之比肩。
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先生,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北方战乱,他寓居襄阳,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隐士。他与襄阳大名士庞德公、黄承彦以及流寓到襄阳的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等均有交往,彼此引为知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中说,庞统18岁时曾会见过司马徽,司马徽与庞统私交甚笃,并称呼庞统为弟。
司马徽属于闲云野鹤、与世无争之类型的人物,松形鹤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带,道貌非常,且琴艺甚高。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征,刘琮率荆州降曹,司马徽也为曹操所得,欲大用,但司马徽不从,不久他便病死了,曹操深为之遗憾。由此也可看出司马徽小事不分心,大事不糊涂。
说到“好好先生”,清代的重臣张廷玉也是这样的一位活宝。张廷玉是康熙朝的进士,雍正朝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加少保衔,后加太保。他的处世法宝就是不去得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他一律回答“好好好”。有一次,他的一个部下来请假,张廷玉张口就说好好好,接着才顺带问了一句:请假的原因是?部下回答:“刚收到家父去世的噩耗。”张廷玉不住地点头说很好很好。如此之应对,自然弄得这个部下很难堪,啼笑皆非。
张廷玉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与其父张英是历史上著名的“父子宰相”(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廷玉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张廷玉的胞兄胞弟也均为进士,胞兄张廷瓒是康熙十八年进士,官至詹事府詹事。胞弟张廷瑑是雍正元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他们家族从康熙初年,历经十代人,代代都有进士或举人。十代人中进士和举人共有71人,堪称文化巨族。
张廷玉身为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户部、吏部、翰林院,又担任国史馆和其他好几个修书馆的总裁官,工作十分繁忙。雍正皇帝经常召见他,一天至少召见二三次,最多时每天不下十次。从内廷出来,到朝房办公,属吏请示和批阅文件常达几十上百之多。因此,他不得不经常坐在轿中批阅文件,处决事务。傍晚回到家中,仍然“燃双烛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寝,或从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亲自改正,于黎明时付书记缮录以进”。张廷玉为雍正皇帝所倚任,军国大事,多与参决,鸿典巨文,也多出其手。他对清廷政治制度的贡献也很大——完善了奏折制度与军机处的运作规则。
张廷玉为人谨小慎微,谨守黄庭坚的名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雍正亦赞扬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称其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雍正末年,张廷玉回家省亲,皇帝写信给他说:“朕即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没有分离过。我和你义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雍正皇帝临终,命其与鄂尔泰并为顾命大臣。
张廷玉为官清廉。雍正皇帝在位13年,曾6次以重金赏赐张廷玉。张廷玉屡次恳切辞谢,皇上却说:“你父亲白传家,没有多少积蓄,你遵守家训,杜绝一切官吏送礼,朕不忍心你因家事生计而分心。赏赐金银是为了使你无后顾之忧,可全身心为国操劳。”张廷玉只有拜受。
乾隆朝,张廷玉仍为朝廷所倚重,乾隆说他:“不茹还不吐,既哲亦既明”。死后配享太庙。终清一代,汉大臣配享太庙者惟张廷玉一人。张玉书为人谦恭和善,小事从不计较,对下属和下人也有容人雅量,他的优良品德一直为人们所称颂。他死后多年,乾隆皇帝南巡来到江苏,还想起了他,曾御书“恭俭为德”四字予以表彰。
前一篇:7位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
后一篇:鲁迅先生心地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