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给青年的3个人生药方
(2013-12-20 15:01:24)
标签:
胡适生药谈到努力工作找不到时尚 |
分类: 散文随笔 |
第一个方子是:“总得时时寻一个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个青年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若没有一两个值得解答的疑难问题在脑子里打旋,就很难保持学生时代追求知识的热心。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天天逗你去想它,天天引诱你去解决它,天天对你挑衅地笑,你无可奈何——这时候,你就会同爱恋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服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
第二个方子是:“总得多发展一点业余的兴趣。”毕业生寻得的职业,未必适合他所学的;或者是他所学的,未必真是他所心喜的。最好的方法是多发展他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和活动。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看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
第三个方子是:“总得有一点信心。”应该相信:我们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一粒一粒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获。
但是,我记得两年前,就有一个大学毕业生写信来说:“胡先生,你错了。我们毕业之后,就失业了!吃饭的问题不能解决,哪能谈到研究的问题?职业找不到,哪能谈到业余?求了十几年的学,到头来不能糊自己一张嘴,如何能有信心?”
对于这样失望的毕业生,我要贡献第四个方子:“你得先自己反省,不可专责备别人,更不必责备社会。”
你应该想想,为什么同样一张文凭,别人拿了有效你拿了就无效呢?是仅仅因为别人有门路、有援助而你没有呢?还是因为别人学到了本事而你没学到呢?为什么同叫作“大学”,他校的文凭有价值,而你母校的文凭就不值钱吗?
今日的中国社会已不是一张大学文凭就能骗饭吃的了。拿了文凭而找不着工作的人们,应该要自己反省:社会需要的是人才,是本事,是学问,而我自己究竟是不是人才?从前在学校挑容易的功课,拥护敷衍的教员,旷课,闹考,带夹带,种种躲懒取巧的手段到此全失了作用。躲懒取巧混来的文凭,在严格用人的标准下,原来只是张废纸。能如此反省,方才有救援自己的希望。
“毕了业就失业”的人们怎样才可以救援自己呢?没别的法子,只有格外努力,自己多学点可靠的本事。没有工作机会的人,只有格外努力训练自己可以希望得着工作,有工作机会而嫌待遇太薄、地位太低的人,也只有格外努力工作来抬高地位。只有责己是生路,因为只有自己的努力最靠得住。
前一篇:月嫂,月薪28800元
后一篇:7位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