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廉者足而不忧”
(2013-12-12 16:03:24)
标签:
时尚
话说
于梁
张格一
所说
|
分类:
散文随笔
|
|
|
“廉者足而不忧,贪者忧而不足。”这是《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太祖开平三年》记载的五代时蜀国蜀州刺史王宗弁说的一句名言。这句话译成今意就是说:“廉洁的人容易满足而不会感到忧虑,贪婪的人整天忧虑而总是感到不满足。”
唐昭宣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梁王朱温废昭宣帝自立为帝,建国号为梁,史称后梁。随后,各地的地方割据势力对朱温不服,便纷纷相继独立称帝,形成了全国分裂的局面。蜀王王建也以兴兵讨梁为借口而称帝,国号称为蜀,史称前蜀。王建不识字,为人刻薄寡恩,又多疑善忌。他称帝时,即遭到大臣冯涓的反对;即帝位后,任用户部侍郎张格为相。张格一味奉迎王建,导致朝政败坏,官属多人因此提出引退,王宗弁即其中之一。他看到王建称帝后骄横妄为,又素知王建猜疑成性,深恐自己日后也会罹祸,故于梁太祖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称疾回家,杜门不出。王建怀疑他嫌官职不高,便下令授予他检校太保的称号,他坚决不接受,并说了上面一段话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并说:“我是一个见闻浅薄的人,能够达到现在的位置已经满足了,哪能够无止境地追求升官呢!”
王宗弁所说的“廉者足而不忧,贪者忧而不足”,从其表面含义来看,即人们熟知的“知足常乐”之意。儒家的传统观念认为,“知足”与“不知足”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标准之一。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就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位居要职的重臣,尤应戒“贪”。
其实,王宗弁的辞官另有一番深意。在封建朝代兴替时,开国的君主往往多疑善忌,股肱勋臣偶一不慎,立遭杀身之祸,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所以,“急流勇退”已被封建社会中的廷臣视为保全自己的上策。范蠡的遨游四海,严子陵的溪边垂钓,已被世人传为美谈。王宗弁之所以坚辞高官,其出发点也在于此,只是不便直说而已。而“廉者足而不忧,贪者忧而不足”的确是很好的理由。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