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一场战争,需要什么?
故事发生在战事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公输盘为楚造云梯,成,将以攻宋。”(《墨子·公输》)公输盘,即著名的“木匠之父”鲁班。其为楚国制造攻城的云梯,造成后,准备用来攻打宋国。一场攻城略地之战,正在酝酿之中。
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从鲁国动身,赶了十天十夜的路,到达郢,见到公输盘。墨子是谁?《韩非子》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翟即墨子,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与孔子同显于世。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他不辞辛苦地前来,就是为了阻止这场战争。
可是已制成云梯的公输盘会听他的么?
墨子对公输盘拜了两次说:“我在北方听说你制成了云梯,准备用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过呢?楚国土地有余,而人口不足,牺牲自己本来不足的人民,去争夺本来有余的土地,不能算作有智慧;宋国没有罪却要攻打他,这不能说是仁;知道了这个道理却不去诤谏,不能算作忠;诤谏了却达不到目的,不能算作强;你讲义而不愿意杀那几个人,却要去杀宋国众多的人,不能算作明了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然而公输盘并不打算停止作战的准备,理由是:已经向楚王建议过了。于是墨子请求公输盘把自己引荐给楚王。但是,已进行作战准备的楚王会放弃图谋宋国么?
墨子见楚王,巧设比喻,在赞美楚国富有的同时,指出攻打宋国之不义与不必要。楚王虽然认为墨子说得有理,但是其“窃疾”犹在,凭借楚国武力上的强势仍想攻宋。不过他为自己找了个借口:公输盘已为我造好了云梯,所以还是要攻打宋国。
于是墨子又回头去见公输盘。墨子解下腰带做城池,用筷子做兵器,公输盘九次巧妙设置不同的器械来攻城,九次都被墨子抵挡住了。公输盘攻城的器械已经用尽了,而墨子守城的方法还绰绰有余。
面对墨子层出不穷的防守策略,公输盘无法攻取。然而他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我不说。”墨子也说“我知道你将用什么办法对付我,我也不说”。楚王问是什么缘故,墨子答:“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想杀掉我。若杀掉我,宋国便没人能守城了,就可以攻打了。但是我的弟子禽滑等三百人,已经手持我守城的兵器,在宋国城头上等候楚兵的入侵了。即使杀了我,也无法消灭我守御的办法。”至此,楚王只好无奈地妥协,不攻打宋国了。
墨子以各种生动形象的设喻,说理晓义,让公输盘和楚王在思想上意识到战争的错误,不可谓不智;敢于拆解公输盘的种种攻城计划,直接面谏楚王,无惧于身家危险,不可谓不勇。智勇兼备,以及卓越的防御能力,终让楚王放弃攻宋。
然而平息战争,只是凭借这些么?难道不应该还有一种更为重要且强大的力量,促使墨子不辞辛苦地赶了十天十夜的路前来,让墨子无惧于劝谏的艰难与危险挺身而出?
那是什么?是谋利?是图名?故事还未结束呢。墨子归来,路过宋国。天上下起了大雨,墨子想到里巷避雨,守门人却不让他进去。所以说:“运用神机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在明处争斗不休的人,众人却都知道他。”从宋人之拒,可知宋国没有招待墨子,甚至不知道他出手相救。根本就没有奖赏,也就不可能是为名利而来。
如果真有一个动机,那就是爱!是一种对天下苍生的大爱。
墨子奔走劝谏,并非与宋国相亲,也非有仇于楚国。不为名,亦不图利,只一份博爱悲悯之心。若不是缘于爱,墨子不会十天十夜地匆匆赶来。若不是出自爱,智慧不一定用于劝谏,而有可能用来为战争出谋划策;勇气也不一定用来阻止战争,而可能是对攻城推波助澜。墨子的兼爱是平等的互爱,没有远近亲疏之分,没有身份等级之别。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他的思想与行为就闪耀着博爱天下的光辉。
故事已经结束了,思考却还在前行。宋国免于战事,墨子功不可没,而那个拒绝让墨子到里巷避雨的宋人,是多么无知与狭隘。可怎么敢谴责宋人不知恩图报呢?许多付出我们如果不知道,不也以为没有么?尽管不知道的,不等于不存在。怎么敢鄙视他的吝啬呢?许多时候我们可以给予帮助的,不也常常拒绝提供一份善意么?如果他是狭隘的,我们又情何以堪呢?
当然,有时候我们也可能处于墨子的角色,付出而不被看见,爱而不被知晓,与人为善而不被以善待之。若此,又将如何呢?墨子说:“藏于心者,无以竭爱。”深藏于心的,是无尽的爱。真正的善意不附加条件,不求回报,真正的大爱是对万物的悲悯。或许,我们也可以此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