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中国诗歌

(2013-10-23 10:53:12)
标签:

漫话

文人

政教

人文景观

中国古代

时尚

分类: 诗词天地
    中国诗歌,除了开拓生命的境界之外,还以其精致而多样的形式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美感。

    早期诗歌,如《诗经》中的国风,多采用叠句和联章复沓的形式,循环往复,一气相贯,再加上用韵绵密,多即景起兴,涵咏中能真切体会古老的民间歌谣的情态。至楚辞,因双音词增多,诗句主体由四言而变为五言,再益一语气词“兮”字,形成以六言为主的诗句形态,而音韵婉约缠绵,风情婆娑,且多变化,读之令人沉醉。《诗经》之温柔敦厚,楚辞之沉痛悱恻,皆与各自的语言形态交相辉映,并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风格类型。

    汉代以后,文人结合《诗经》和楚辞的形态,摒弃了复沓、语助词等民歌因素,发展出了五言体诗。五言体诗算得上是中国诗歌中最为基础性的诗体,它充分体现了汉语和汉字的特点和优势,形式朴素而整齐,给人一种温润含蓄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往往是一些不加修饰的、集体性、时代性的情感,因此能够直指人心。钟嵘《诗品》云:“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说明了五言诗在描绘事理、抒发情感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后人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七言。以上皆为古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是近体诗或格律诗,又分为绝句、律诗、长律,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格律,是指从汉语四声出发的声律组合的法则,它的目的是使诗读起来声韵起伏有致,自然而富于变化,形成美妙的音乐效果。如《宋书·谢灵运传论》所云:“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唐人在此基础上,穷尽变化,形成多种谱式,而规则也趋于谨严。在格律诗中,最为出彩的就是对仗。对仗追求的是句式和内容的对称,尤其追求错落有致中的均衡。对仗的形态有工对、宽对、流水对、扇面对、借对、当句对、错综对、蜂腰对、偷春对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流水对,“缈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殷湘水曲,留在十三弦”是扇面对,“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是当句对。这些精美雅致的诗歌形态,以及蕴藏其中的丰富细腻而新颖别致的意境,是智慧和敏感心灵的结晶,是中国形式美学的高峰。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歌还有更多的用处。

    诗歌因为有感动人心的效果,因此被视作推行教化、达至政治认同的最佳手段。孔子论诗的功用在于“兴、观、群、怨”,除了“兴”是指感发意志的审美功能外,“观”指评价社会风俗之盛衰,“群”指对社会或集体的认同,“怨”指政治讽刺。儒家以《诗经》的温柔敦厚之风格,界定了士大夫的政治伦理,要求在劝诫和批评时,怀着关切之心,采取委婉迂回的方式。于是,以诗讽谏就成了士大夫的重要政治手段。如白居易作新乐府诗,议论社会现象,并希望能够传达给皇帝,从而消除政治弊端。辅助政教,成了儒家文人最为普遍的诗歌理想,并因此引起了多次诗歌革命。作诗讽谏,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一道独特而优雅的景观,也为中国诗歌史增添了一份责任和凝重。

    诗歌和政教的结合,模糊了诗人和士大夫的身份。到了唐代,以诗艺高低选拔官员,政治生活也变得浪漫起来。史载朱庆余很得名诗人张籍的赞赏,进士考试后,朱庆余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态,作诗问张籍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而张籍作诗回答云:“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抵万金。”这段载录,可以看做是这个诗歌盛世的政治形态的一个典型个案:功名或政治,被包裹在优雅的隐喻中,并且被艺术化地执行。

    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一样离不开诗歌。园林、寺庙、亭台、驿站、石壁……文人墨客的题诗无所不在,构成各种雅致的人文景观,而诗歌,赋予这些景观以精神特质。同样,四时仪节、祭祖祀神、婚丧嫁娶,也都有诗歌的参与。唐代节令诗非常多,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牧的《清明》和《七夕》等,都脍炙人口。家家户户春节时贴的门联,也是诗歌的简化形式,它是节日礼仪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节日礼仪的文化性界定。此外,古代的悼亡诗、丧葬诗、贺婚诗、祝寿诗等等,都是发生在各种人生仪式中,或是在模拟仪式的心境中,它复活了诗歌最初的昭告天地的神圣功能,同时,使得仪式本身庄重、典雅,而且富有浓郁的审美意味。

    中国诗歌还有另一项独特的功能——交往。春秋时期,贵族们通过赋诗,可以判断出吟诵者的性情和命运。后世以诗交友,是相信诗歌含有精微的感悟,人和人之间得以进行超越现实的精神交流。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云:“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一种任性而自在的态度,两人交流的自由的性情。而白居易《问刘十九》是一首邀请朋友饮酒的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其中洋溢着亲切平和的气氛,非常生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唱和、雅集、集社、投赠、干谒等多种诗歌活动,这些活动都具有明显的社会交往意义,构成了文人生活的一个部分。古人以诗交友,使得自己的生活艺术化,也使得诗歌生活化,富有无限的情趣。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性生活,既是每一个文人的理想,也在各个层次上被不断实践着,形成了极为丰富的诗歌遗产,至今,仍然能感动我们的心灵,点燃我们的激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