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一种形质虽小,却有着独特表现形式和浓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艺术。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使用,让世人国人对篆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篆刻是我国书法与雕刻相结合所形成的独有的艺术种类。它同书法一样,具有浓厚的东方艺术特色,展现出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和哲学思想。中国篆刻艺术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古以来,国家与军队、和平与战争,从未离开小小的印章。国家机构、官府文书、升迁调派、布阵发兵、关防合同、符节契信、邮驿戳记等都与印章有关。直到民国,篆体官印才终结它的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官印改为宋体,始有公章。它是国家政治权利的象征、国之重器。印章虽小,却又被称为大印,只有印章具备这一特征。这时,官印才与篆刻分离开来。
远溯商周、盛于秦汉,上至帝王、下及臣庶,莫不持以为信。篆刻发展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中国印章文化,也是举世独有的文化现象。篆刻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都需要下一番苦功。历代名家都从大量临习前人作品开始的,不临习古玺、秦汉印;不对圆朱文、元押、封泥去涉猎;不研究浙皖流派印,不把临印刻得以假乱真,说明工夫未到。如果可以乱真,也只能说基本功很好而已,还不能说明他有创作能力。在传统的继承上还要顺应个人的气质,学养和审美观。有人喜爱古玺、有人喜爱汉印、有人喜欢圆朱文、有人喜欢吴昌硕等。这就要根据个人爱好,顺其自然去发展。字如其人、印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是又上升一个层次。能把古人各种书体加以糅合变化,变为己有,灵活多变的运用到各种印章形式的创作中,在刀法上求变化,用富有刀趣的痕迹充分表现笔墨情趣。借鉴传统,摆脱古人,追求兴趣,张扬个性,来表现时代印记。重复或复制过去,只能停滞不前,只有不断创新,艺术才有生命力,才能向前发展。首先,内容结构已与时俱进;其次,形式构成上丰富多彩,视觉冲击力更强,美术意味更加浓烈。
篆刻与书法一样,同属意象形艺术。篆刻当是画理、书意、刀趣三者的融合。中国画的意境,书法的布白,对于印章的构思都是十分重要的,从而形成了篆刻艺术特有的境界,使它的意蕴更加深厚,美学趣味更加强烈。明人徐上达在《印法参同》中指出:“印如画家一般,有工有写,工则精细入微,写则见意为止。工则未免脂粉,写则徒任天姿”。由此可见,篆刻可以分成“工”和“写”两大类别。当然也还有“工”“写”相结合的。这样鉴赏者也会因为自己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有喜爱工稳细腻、匀称精巧的;也有喜欢大刀阔斧、酣畅淋漓的;也有喜爱粗中有细、不激不利的。总之,根据读者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底怎样鉴赏篆刻艺术作品?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一件好的篆刻作品,综合来看,还是有法可依的:1、书法(即写字),字有出处,篆法统一,有法度;2、章法(即布白),穿插挪让,疏密曲直,有呼应;3、刀法(即运刀),冲刀切刀,单刀双刀,有刀味;4、意境(即情趣),构思巧妙,浑然天成,有古意;5、内容(即印文),语言文雅,内涵丰富,有新思。通过综合分析,就可以鉴赏评判篆刻艺术作品了。
治印首先要在篆字上下工夫,要过硬。要懂古文字,写好古文字,就要有大量参考资料。当代的科技快速发展,过去的孤本、秘籍,如今则大量印刷,广为流布,展厅、报刊、杂志、网络等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有资料还要认真去临习,不能一知半解、照猫画虎,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大处着眼、细微入手,才能使自己创作的作品少有遗憾。尽管很难做到,但毕竟艺术创作是以追求完美为目的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