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的故事,主要是来自于民间传说。而一提到民间传说,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将它与“美丽”二字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民间传说,一般说来不便与历史真实地挂钩。因为,即使在某个朝代确曾有这个人,也与历史真实相差甚远——有的属于不同时代的事相互错位,有的连主要人物都不是同一朝代的人,相差几百年乃至千年。但硬是“粘贴”在一起,后世人依然觉得很美丽。
“孟姜女”的故事,最初的蓝本在春秋时的齐国,“孟姜”者,为“杞梁”妻,夫战死,妻哭十日,城崩塌,乃投淄水死。后演化为民间传说。秦始皇时,有一个叫范杞良的人,被征去修长城,其妻孟姜女往送寒衣,其夫已死。于是孟姜女哭于长城之下,城崩塌,而杞良尸骨现矣。这个民间传说便流传下来。其意旨在于控诉封建统治者徭役之苛重,役夫境况之惨。在这样的故事里,修长城是造成民众不堪其苦的令人诅咒的象征。
由此,我又联想到所看到的文字中对长城的不同评价:其一,为数不多的是延续着民间传说中孟姜女的情感倾向——哀怨和痛诉。简言之,是站在当年被奴役的劳工苦役的立场上,揭露封建时代的黑暗与不平。其二,是将长城视为中华民族伟岸的象征,几千年间雄踞于山岭之上而未泯灭。作者每每发出由衷的感叹:“伟大呀,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其三,有的文章是站在批判的角度,认为封建统治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修筑长城,也没能有效地阻挡骁敌入侵;甚至有的文章干脆认为长城就是完全的废物,从来就是“一条僵死的蛇”。其四,还有个别文章从当今外国人眼中看长城,主要是从建筑学的角度推崇为“一桩了不起的工程”,由此作者更感到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
总而言之,评价与感觉相近或殊异,不一而足。这每每使我联想到在饭桌上读起某位过往的有争议的人物,八个人几乎有八种观点,往往争得面红耳赤,饭也顾不得吃了。
暂时抛开那些对长城的争论。现在,我只把它视为一桩值得珍视的极其重要的历史遗存。当我的视线移开去,恍惚在老龙头的礁石上,看到一位古代装束的素衣女子,她是传说中的孟姜女吗?我虽不是民间传说的专门研究者,但传说应与长城异曲同工,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值得珍视。这时,我仿佛沉浸在一种幻觉之中,与传说中的这位古代女子进行跨时空的对话……
民女最朴素的理想,永远与嬴政和朱棣们的愿望相悖。一个是为垒筑拱卫万世基业的高墙,以便能坐稳龙墩不被惊扰,使“万岁万万岁”的颂声不绝于耳;一个只盼望罢役回家过上安生日子,不求营造温馨爱巢,起码能得以男耕女织,居茅屋抵御风霜。至于哪个想法更合理或是更荒唐,恕我至今仍难做出万全的答案。
但我却知道,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段,长城也反射着戍将鳞甲的辉光。例如明代中后期的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州,坚城防御十余年,敌寇闻风未敢觊觎。
然而,王朝到了颓败欲倾的阶段,长城真的不过是一戳即破的纸墙,在强虏面前完全无能为力。到了明朝后期,后金骁骑几度突入,肆意劫掠河北乃至山东。即使杞梁未在修筑长城时死难,侥幸与孟姜女回到家乡,在动乱中能够保证安生吗?
北宋靖康年间(1127)金兵攻破汴京,俘徽、钦二帝及眷属等数千人,押送至天寒地冻的五国城,沿途如牲畜被虐,凄惨至极。被俘的队伍自残破的长城关口通过,无奈的城堞只能漠视无声。当时民女和“金枝玉叶”的泪水汇在一起,而铁骑与腥靴从来不怜惜哭声,也无视一切美丽的神话传说。其实长城从来没有被哭倒,而暴行却进出自如,如入无人之境。
俱往矣,今天已毋须喋喋不休地争论长城究竟是辉煌还是黯淡,是作用巨大还是“纸糊的墙”。其真正的价值所在恰是它已成为过去的历史。作为有形的见证,记录着我们的先人们曾经做了些什么,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是不同时代真实的工程,而不是“忽悠”出来的“面子工程”、“旷世奇观”。这就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