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至。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中秋文化可以说是东方古老文化的象征之一,她的团圆意味、思乡愁绪,都已经内化为民族的基因。当我们读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时,一种对“中国人”的认同感就会强烈地升起。
中秋赏明月,吃月饼的习俗,己成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的一种象征。
中秋赏月,源于人们对月亮天体的崇拜,月亮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一种永远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魏晋以后,中国人兴赏月,唐人更是流行。也是从唐朝开始,我国有了中秋节,千年既久,到现在已经成了传统和习惯。
唐朝诗人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诗人想念远方的亲人,露冷披衣,月下遥想,倏忽又觉得不如梦中得见,令人莞尔,觉出诗人的孩子气。只有张九龄这样的大诗人才会写情至此。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东坡的中秋节是在密州一个超然台上过的。有朋友陪伴,自夜至天亮豪饮,大醉。7年不见其弟,由衷怀念。缘于此,苏子作词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国咏月之文章汗牛充栋,苏子中秋节之词空前绝后了。
中秋节也赏桂。目遇之,月光明,鼻嗅之,桂花芳,又有耳闻之,丝竹幽,真是何等趣味!
中秋节除了赏月、赏桂之外,还有一个节俗就是吃月饼。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在百姓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赏月。相传我国古代,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人们吃月饼的习俗。
关于月饼入书,历史上也有记载。据说有一年的中秋节,唐僖宗吃月饼,喜其油酥,十分之香。恰闻有进士在曲江开宴,便下诏御膳房包以红绫,送月饼给进士。月饼初入史书,便是由于此事。
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和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是一个圆,月亮的圆,月饼的圆,也是每个人心中所追求的美好的团圆。团圆是中秋的主题,也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最终归宿。这种心理的归宿,也许寄托在面对面的天伦之乐中,也许存留在虚拟却不失温情的网络空间里。不在乎形式,而在乎情感。
无论传统的中秋文化未来会有怎样的变迁,唯一能肯定的是,我们都走不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积淀。于是,拿起手机,问候亲友,道声珍重,这种简单的幸福,见,或不见,都在这里。
总之,中秋节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这种愿景就是中国人特别追求的传统人伦境界,也是中秋文化的内涵。
(戚平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