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诺基亚宣布将大部分手机业务卖给微软,这个消息在芬兰引起不小的震动。那么,如何看待诺基亚手机被微软收购事件背后的成与败、得与失呢?
一是输在手机市场占有率。2008年,采用塞班系统的诺基亚手机一度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短短几年时间,诺基亚份额急剧萎缩,目前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只有大约4.6%。
二是输在盈利能力。手机市场份额被夺走,大大影响了诺基亚的盈利能力。2008年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中,诺基亚跻身第88位,盈利98.6亿美元。但在2012财年,诺基亚未实现盈利。
三是输了公司形象。诺基亚一度是手机制造业的领军者。凭借耐用的品质,低廉的价格,以及内置天线、超强续航、智能系统、地图定位等领先潮流的技术,培养了大批具有相当忠诚度的客户。如今,将这套耗费20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庞大手机业务拱手让人,委曲求全,不少芬兰人觉得有些“丢颜面”。
四是输了国家形象。而9月3日的收购决定,意味着诺基亚手机将不再是芬兰的品牌,多少令芬兰人有些伤感。
塞班公司由诺基亚与爱立信、摩托罗拉等于1998年合资成立,旨在开发一种可以在手机及其他移动通信终端上运行的开放性操作系统。但是,与苹果的iOS系统和谷歌的安卓系统相比,塞班在触摸屏体验、兼容性和移动应用等方面明显缺乏竞争力。
其实,诺基亚已经着手研发基于Linux的新一代手机操作系统Maemo(即后来的MeeGo),用以作为塞班的换代产品。但是,本世纪初的诺基亚与上世纪90年代已不能相提并论,过于辉煌的塞班系统反而成了包袱,而新的MeeGo系统尚未得到市场检验,导致诺基亚失去了战略先机。就在苹果和安卓问世之后的2008年,诺基亚仍执意收购塞班公司的所有股权,将之作为自己的独占系统。
此后,诺基亚开始连走背运。2009年底,摩托罗拉、三星、LG、索尼爱立信纷纷终止研发塞班平台,转而采用安卓系统。塞班的市场份额日益萎缩,2010年被安卓赶超。2010年10月,诺基亚聘请微软前高管埃洛普出任总裁,后者做出了与微软结盟的决定。
芬兰经济研究所教授于尔基·阿里-于尔克带领的研究团队认为,现在看来,诺基亚过久地留恋塞班,未能及时推出换代系统,也没有立即采用安卓平台,而是选择绑定并不成功的Windows
Phone,这时它的败局已定。“一步错,步步错”,后来的一系列合作,直到手机部门与微软合并,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