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不知道的齐白石的那些事(图)

(2013-09-02 14:17:41)
标签:

不知道

那些事

行装

声名

齐秉灵

分类: 旧事窗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images/1/1/2013-09/02/10/res01_attpic_brief.jpg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images/1/1/2013-09/02/10/res09_attpic_brief.jpg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湖南湘潭人,近现代中国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他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的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使中国画得到国际的重视。他朴实谦虚、自信自强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刚柔兼济、工书俱佳。他一生有情有义,而且“情”结还挺浓。

  齐白石幼年时家境并不好,因而没怎么念书,只随外祖父上过半年的家塾,连识字都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做一名木匠来维持生计。但是他禀赋过人,聪明好学,对其中的雕镂花纹图案等细活,甚有兴趣,也甚为用心,因此这样的活计便多由他来做,一个后来震惊世界的艺术大师就在这里起步了。

  他人生转折的第一个贵人就是他的启蒙老师胡沁园。胡沁园是湘潭有名的绅士,能诗善画、会篆刻、会写汉隶,他看到齐白石是个可造之才,就主动提出收他为徒,不仅不收他的学费,还给他家送钱,送粮,免除他的后顾之忧,让他只管安心学诗、作画。

  胡沁园亲自给弟子取名叫齐璜,字濒生,别号白石山人。后来“白石”叫多了,齐白石这个名字就逐渐成了他的名号。在胡沁园的精心培养下,齐白石愈加发愤努力,诗书画艺进步很快。胡沁园还四处推荐齐白石的画,卖画所得,全部归齐白石,不管齐白石如何推辞,也一文不留。在胡沁园的努力下,齐白石这个小字辈渐渐融入到当地的士绅文人圈子中。

  胡沁园的善举和知遇之恩,齐白石感激莫名,他铭诸肺腑,牢记一生。不仅称胡为自己的恩师,而且是“生平第一知己”。胡家及其亲友,凡有求,则必应。齐白石离开家乡后,与胡沁园信件和诗词书画来往频频。当他闻知胡沁园去世的消息后,号啕大哭,悲痛欲绝。他不停地写诗,作画,以表达对恩师的无限崇敬和怀念,他笔下的恩师,慈祥、和蔼、智慧、可亲、可敬,倾注着他对授业恩师的一往情深。

  1899年,齐白石再拜鼎鼎大名的王闿运为师,使他视野大展,向着更广泛的社会认同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王闿运在清朝末年官居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民国初年任中华民国国史馆馆长兼参议院参政之职。王闿运一生著作丰富,被誉为“一代经师”,门生弟子遍天下,为文坛领袖级人物。

  投师王闿运的门下,齐白石在艺术上的长进之快是毋庸置疑的,同时王闿运亦做了不遗余力的推介工作。1904年,王闿运为齐白石撰《白石草衣金石刻画序言》,对齐白石的人品和艺术水准大为赞誉。他还让他的弟子陈毓华以自己的语气撰《齐山人传》,给齐白石鼓掌叫好。齐白石还常随侍王闿运的左右参加各种诗会,结识了不少文人和社会名流。

  王闿运为齐白石做了不少的序跋、信札、楹联等,如1911年为齐白石题写“寄萍堂”,并附以小字箴言,齐白石将其制成匾额一直挂在北京的家中。他还曾应齐白石之请为齐去世的奶奶做墓志铭,这对于王闿运的身份和地位来说,能屈尊做此等文应该说是不多见的,从中也可见他对齐白石的欣赏和厚爱。齐白石后来亲自运刀勒石成碑,并将拓本和这篇《齐璜祖母马孺人墓志铭》的原本一直随身珍藏。

  多年后,齐白石再忆起这一幕幕时,不禁百感交集,作诗如下云:“忆旧难逢话旧人,阿吾不复梦王门。则思处处堪挥泪,食果看花总有恩。”表达了对恩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1902年初冬,齐白石应友人夏午诒之请,赴西安教夏的夫人学画。授课之余,便多是为夏及朋友们作画和治印了。这时,一位慕名而来的求画者想出钱买齐白石的两幅画,却被他坚决地拒绝了。在他看来,夏午诒聘了他,他为夏及朋友作画是理所当然的,此外再去卖画就有点“重金轻情”了,是对不起朋友的。在他的内心,道德底线是清楚的,也是不可逾越的,那就是“钱”与“情”相比,后者分量更重。

  就是这次西安之行,他结识了对他一生十分重要的朋友樊樊山。

  樊樊山是湖北恩施人,光绪进士,曾任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等职。喜艺术,有诗名,在当时官场和文坛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他对齐白石的诗、书、画、印极为推崇,并亲自为其书写润格,使齐白石的声名大振。樊樊山的推崇令齐白石在艺术圈中的地位大大提高。这对于尚未破土而出的齐白石而言,不啻是及时雨、雪中炭。

  齐白石由湘乡初到北京,日子过得并不顺畅,圈内人对他并不认识,对他的画风也不认可。此时,闲居北京的樊樊山又义无反顾地挺身相助,他写诗赞誉齐白石:“平生三绝诗书画,乐石吉金能刻划。前明四家白虎尊,扬州八怪冬心亚。”第一次将齐白石与清代画坛巨擘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并提。并两次为齐白石的诗集《借山吟馆诗草》作序,特别是最后一次,樊已年过八旬,虽老眼昏花,不能亲作细小之字,但仍在自己孩子的帮助下完成了这个心愿。在序中,樊氏对齐白石的诗歌评价之高,为序之诚,实不多见。

  齐白石非常感激这个肝胆相照的朋友,非常敬重这个忘年之交,不但时常到他家看望,而且还在寒冬为他送去了温暖的鹅绒被。樊樊山去世后,齐白石极为悲痛,他亲往吊唁,并在诗中尽吐肺腑:“似余孤僻独垂青,童仆都能辨足音。怕读赠言三百字,教人一字一伤心。”真乃椎心泣血之言,令人不忍卒读。他还刻下“老年流涕哭樊山”的印章以志怀念,从中也可以看出齐白石的惜情重义。

  齐白石之恋家,在艺术界似乎是人所共知。看看他的《应郭观察人漳相招东粤旧游》一诗就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嫁人针线误平生,又赋闲游万里行。庾岭荔支怀母别,潇湘春雨忆儿耕。非关为国轮蹄愧,无望于家诗画名。到老难胜漂泊感,人生最好不聪明。”短短八句,其中就有六句提到“远游、怀母、忆儿、轮蹄、家、漂泊”等词,核心就是一个想家,全诗的氛围更是浓得化不开的思亲情结。这种情结一直伴随了他的一生,甚至成为他创作的情感资源和原动力。

  1919年,齐白石定居北京,但他的家眷都还在故乡老家。后来,只是把他的三子齐良琨和长孙齐秉灵接到北京读书。当然了,将家彻底搬到北京固然是他所愿,可是当时的他也实在是有心无力,因此齐白石就像候鸟一样来回跑,年年还家探亲,正如他在诗中所说的:“燕树衡云都识我,年年黄叶此翁归”。齐白石就像一根扁担,担着北京和湖南两个家。

  长孙齐秉灵非常聪明,齐白石疼爱有加,更是对其寄予厚望。遗憾的是他这个掌上明珠身体素质不太好,经常让他揪心。1921年6月,齐秉灵患病,齐白石经常煎药守夜直到天明。9月,齐白石在湖南家中时得知长孙又病了,“欲即返京,日将夕而不可行,是夜行坐不安,睡不成寐。第二天平明起程,中途遇兵,躲入松柴,一日无食,后绕路而行,第三天赶到湘潭,第四天才乘小火轮至长沙,再到汉口乘火车,十月二日方到京”。祸不单行,一个月后,他的长孙还没有痊愈,他的夫人在产子过程中遇到了危险,“病危急”,于是他又匆匆收拾行装火烧火燎地返回湘潭老家。他在北京和湖南老家之间来回奔波照顾,颠沛流离,艰辛备至。

  壬戌年(1922年)七月二十三日,病中的齐秉灵思念家中亲人,齐白石便让他回湘调养。那年头交通不便,他很是惦记和牵挂——“日不饱食,夜不安寝”。终于在八月初收到长孙的家信,可是这封家书并没有给他带来惊喜,因为他发现信笺上似有斑斑血痕,他“不胜忧思,不觉大哭”。二十二日,他偕妻子返湘,延请良医,煎汤侍药,忙得焦头烂额。两个月后,他见长孙病情平稳一些,不免又挂念起北京的新家。回到北京没有多久,长孙亡故的噩耗像惊雷一样将他震呆,他“大哭数声,却无泪出。即睡去,亦不知忧。初十日始有眼泪,如是痛哭不可止矣”。

  齐白石是享誉中外的艺术大师,但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