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银河其人

(2013-08-30 22:14:57)
标签:

尺度

艺术家

其人

欲望

标准

分类: 老年天地
 
http://202.84.17.54/IMAGE/20130830/16/0334.jpg

 
 
  近一个月是李银河新书的宣传期。去年年初退休的李银河把自己近年的博客、随笔汇成了一本《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这是她五年来的首部著作。六十耳顺的她抛开研究者学术的一面,把自己的生活、爱情、写作在书里娓娓道来。
 
  1989年,在北大做博士后的李银河报了婚姻家庭方面的十个小课题,包括青春期恋爱、婚前性行为规范、择偶标准、婚外恋、离婚、独身、自愿不育、同性恋等。
 
  此后二十多年,作为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李银河与传统儒家文化相悖的众多学术观点一直饱受非议。但她坦然表示,作为学者,自己有责任用专业挑战大众习俗。
 
  在南国书香节的讲座和签售会上,李银河原本要聊聊书里的人生感悟。但现场的读者还是很快把讲座主题引到她犀利的学术观点上。
 
博客评论三关三开
 
  “李老师,请问您是‘腐女’吗?”一位听众抛出的问题引得现场哄堂大笑。
 
  1991年,李银河在丈夫王小波的协助下写了一本名为《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的著作。
 
  但这个至今对王小波的手抄本小说《绿毛水怪》里的文字如数家珍的女人,跟所谓的“腐女”没有半点关系。
 
  她在新书里写道:“从《绿毛水怪》开始,他拥有我,我拥有他。在他一生最重要的时间,他的爱都给了我一个人。我这一生仅仅因为得到他的爱就足够了。”
 
  李银河连同性恋电影和小说都欣赏不来,但有关学术,则是另外一回事。
 
  李银河记得,有人曾用大卫还是保罗的笔名给她写过信。信里说,《圣经》里讲同性恋是要下地狱的,你要是替他们说话你要小心下地狱。她还收到过一个美国女人传来的一本电子书,号称自己在地狱里面走了一遭,见识了地狱里的各种刑罚,“写了一通给我看”。
 
  退休前,李银河的单位每天能接到很多找她的电话。有咨询的,有谩骂的。不胜其扰的同事开玩笑,干脆把电话办成她的热线。
 
  至于博客里的评论更是不堪入目。李银河曾三次关掉博客的评论功能,却最终三次把它恢复。“一开始,我不想给他们提供一个谩骂的平台。但评论里也会有辩论,多数网友还是理性的,有些人觉得同性恋没碍别人什么事,这个应该接纳。后来,我想还是打开评论让他们吵吧。”
 
剩女?要么降低标准,要么独身
 
  1997年4月11日,丈夫王小波去世时,李银河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在从机场回家的路上,同事沈原说了一句话:小波是个诗人,走得也像诗人。
 
  李银河说,回忆和王小波从相识到相爱到永别的20年,自己没有什么可抱怨的。相反,她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她和王小波的爱情是真正的激情。
 
  “真正的,迷恋的激情——这种爱发生的几率是很低的。当然,很多人会觉得,爱人关系挺好,挺谈得来,挺有感情的,也可以勉强算作爱情。但我所说的是像小说或者好莱坞电影里演的那种迷恋的激情。现在的人们越来越物质了,恨不得嫁给钱。据说现在有那种学习班,就是教年轻漂亮的孩子怎么嫁入豪门。那个学费恨不得一天就一万,照这样搞法,爱的发生几率会更低。我还是希望更多的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能碰到激情之爱。”
 
  每年4月11日,李银河必定会去给王小波扫墓。她在新书里写道:生活是多么美好,活着是多么好啊。而小波竟然能够忍心离去,实在令人痛惜。我想,唯一可以告慰他的是:我们曾经拥有过这一切。
 
  听众们适时地请她谈起了“剩女”问题。李银河解读说,按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120:100已经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照理说,女性资源绝对短缺,一个女的都不应该“剩下”。造成“剩女”现象的,只能是婚姻中的“甲女丁男”现象。
 
  “这种情况其实挺好解决,如果你特别想结婚的话就降低标准呗,比如你是一硕士,你非得找一博士,那博士怎么办呢,女博士怎么办呢?另外一个办法就是独身。在北欧国家现在已有50%的人是不进入婚姻的,美国、法国的独身人群是30%,连日本这样一个很看重婚姻的东方国家也都30%了。所以这是一个趋势。”
 
享受美,创造美
 
  李银河曾问冯唐:你觉得自己是个讲故事的人还是故事中的人?冯唐说:恐怕还是个观察和讲述之人。她在准备写自传的时候,有个在心头萦绕不去的问题——只有人生故事的主人公才应当写自传,如果人生没啥故事,就不应写自传。直到她读了法国作家格里耶的自传——只是一些思考和感受的片段,才觉得自己没准可以写写。
 
  《我的生命哲学》是李银河退休后的第一本书。在书里,李银河回忆了父母、兄弟姐妹、初恋以及和王小波的婚姻。
 
  “写日记有时候是一种自我治疗或自我修炼。比如说自己写的东西很好,但没有评上奖。这时候怎么办呢?就需要自我治疗,治疗自己的痛苦失落,这个时候就会去看点哲学书自我开解。”从伊壁鸠鲁到梭罗,从叔本华到尼采,李银河写下了遨游在哲学世界里的点点滴滴。
 
  在书里,她数次提到叔本华的钟摆理论。“人在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是很痛苦的。一旦所有的欲望都满足的时候,他的人生就会马上摆到无聊的一边。叔本华说,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来摆去。”
 
  退休后的李银河一直住在大兴区的乡间别墅。在享受宁静生活的同时,如何保持对生活的激情和新鲜感,成了她的新课题。
 
  “一些艺术家他们的生存就是在创造美,这样他们就摆脱了叔本华钟摆,摆脱了无聊和痛苦。在我的生活里,主要就是欣赏、享用所有的自然之美和人造之美——音乐美术、文学艺术,另外就是试着自己创造一点点美。”
 
  这两年,李银河开始动笔写小说。王小波曾批评她的文字“不低,但扔在地上还跳不起来”,冯唐则认为,她的小说第一是有论文味,第二是缺细节。
 
  李银河对此很是坦然。“美国作家戴维斯说过,小说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小说一段话就是一篇小说,小说完全可以忽略形式,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我的小说有论文味,谁说不可以?”
 
  她告诉记者,自己写了一本关于虐恋的小说集,但直到现在也不敢出版。“在香港也得到了一个出版合同,最后犹豫没敢出,觉得还是再沉一沉,让文化再变迁变迁,尺度再放大一点,也许大家就能接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个懂你的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