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倡导“听德”

(2013-08-27 14:23:33)
标签:

医德

技艺

美德

所说

一面

时尚

分类: 散文随笔
     “听德”,是指听得进对方的话语,包括不同意见,这样才能了解对方的原意,开阔自己的视野。          “德”是无所不在的,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这个“德”。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凭借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就会像北极星一般,安静地居于一定位置,所有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德之重要,不言而喻。
  各行各业都要讲德,如师德、医德、戏德等。其实,听得进不同意见,甚至是尖锐的意见,当然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德”。这种“听德”是无所不在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有不同意见的碰撞,由此产生思想火花,形成相对完美的方案,“听德”其功不小。当然,这种“听德”不是一次能形成的,它要经过多次“对话”,还要具备有度量的“听德”,不然就无从谈起。
  说到“听德”,倒想起了战国时的一位赵太后。《触龙说赵太后》是古文名篇,内容大家都很熟悉,通篇主要由对话构成。这场对话没有剑拔弩张的指责,却有娓娓动听的絮语,可以说是“双赢”的对话。触龙之成功说明他的“谏德”不凡,有责任有勇气,还有谈话智慧。历代学者对此分析得较多,如《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称触龙“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清代《古文观止》编者吴楚材则评论道:“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几乎所有的评论,都是赞赏触龙的,可说是“一面倒”,而对赵太后的评论却着墨不多,有的也只是说她“过于溺爱,蛮不讲理”。但从多角度解读,光说触龙的说服之功,是不够公允的。触龙是主角,太后也是主角。矛盾的解决是双方的努力,即使触龙说的道理再正确,语言技艺再高,赵太后如果不配合、始终“横蛮”下去呢?这场对话也不会获得如此的结果。吴楚材所说的“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中间的“听受”,实是赵太后的“听德”,是一种美德。
  其实,赵太后也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决非是愚蛮老妪。她是一个清醒的政治家。《战国策·齐策》记载了她一则故事。她原是赵威后,在接见齐国的使者时,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候君王,这引起了齐使的不悦:“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者乎?”赵太后当即回敬:“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这说明,赵太后的民本思想是很明确的,也说明她的“听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她能“听受”触龙的劝说,便是顺理成章的。
  重温这些古典名著,对于当今的“文明对话”,倡导“听德”,进行各种交流,化解诸多矛盾,大概不无启发和裨益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