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官箴》开篇就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这“清、慎、勤”三字的为官之道,被后人称为“千古不可易”。清乾隆皇帝曾手书这三个字刻石宣传,训示百官。
吕本中是南宋的一个进士,曾官至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后因忤秦桧被罢官。这篇《官箴》是他南渡后的感时之作。他结合自己的切身感悟讲道:“然世之仕者(现在当官的),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已。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权智,百端补治,幸在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并引用司马子微《坐忘论》云:“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也就是说,与其出事后,百般掩饰,哪如当初不去做?
吕本中发此感慨是以丰富史实为依据的。据《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续妻霍显,为让自己的女儿当上皇后,竟指使女医淳于衍下药毒死了许皇后,被皇帝追查时,把此事牵了出来。为了保全性命,霍显把实情告诉了霍光。原本不知情的霍光听后极度惊恐,但最终考虑到霍氏一门的安危,在皇帝面前选择了隐瞒,把此事搪塞了过去。但后来事情还是败露,霍氏被满门抄斩。对此后人有评论说,霍光自青年时,侍从武帝30多年,昭宣时期又执政20多年,审慎理政,成就昭宣中兴之业,朝野称颂。但由于他对家人管束不力,在面对法与情的抉择中,取情而弃法,枉法徇私,结果一朝倾覆,其败也速。这是一个“使役用权智,百端补治,幸在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的典型案例,至今仍令人警醒。
宋代文豪苏轼堪称“清、慎、勤”的楷模。在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苏轼因反对一些激进的做法而被视为保守派受打击,后来司马光等保守派上台后,他又因反对尽废新法而遭到排挤。苏轼在京城中枢做官的时间很短,更长时间是在地方任职。但他一直不忘国家大事,经常给皇帝上书。他从最低的县主簿做起,从签书凤翔府推官、杭州通判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都以决断慎敏而闻名,为当地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
在他知徐州期间,遇到了黄河水灾。就在黄河洪水即将淹没徐州城的时候,富人们争相逃离避水。苏轼下令将出城的富人驱使回城,又动员组织驻地禁军全力投入抗洪护城的战斗中。为了指挥抗洪,苏轼干脆把家安到了大堤上,派遣官吏分工堵防把守,最终保全了整个徐州城。苏轼离任时,徐州百姓恋恋不舍,夹道相送。在杭州任职,他又改造了全城水系,为西湖周边的水陆运输和环境规划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苏轼主持疏浚了河道,贯通了漕河,又造堤堰闸门,在湖中用淤泥铺填了南北三十里长的长堤,以方便人们通行。长堤修成后,在上面种植桃树、杨柳,“望之如画图”,杭州人把它称为“苏公堤”,对苏轼的感怀之情溢于言表。
像苏轼这样,勤政爱民,用权谨慎,为政清廉,于国于民于家都有好处。“清、慎、勤”三字,乃造福社稷之德,青史留名之举,实为从政之要端,同样值得今天的领导干部谨记之,笃行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