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今年秋伏真够热
(2013-08-18 20:26:40)
标签:
伏裹秋随笔数字所说防暑降温 |
分类: 散文随笔 |
“三庚到秋伏,偶来松槛立。热少清风多,开门放山入。”这是唐代曹松的《夏日东斋》诗,诗的第一句说到“三庚”、“秋伏”。三庚是怎么一回事儿?三庚涉及古代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三伏的时间,即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中伏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何谓秋伏?秋伏就是前面所说的末伏,即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
初伏、中伏、末伏这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因为此时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我们知道,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到了三伏,天气也就自然最热了。伏,是避暑之意。看来当初起名“伏”,还是很科学的。
据气象专家介绍,今年的暑热天气还将持续一阵。气象学意义上的入秋,是指日平均滑动气温连续5天低于22℃。大多数地区平均入秋日期在立秋节气的一两个月之后,北京常年入秋时间是9月5日左右。伏天还将持续近半个月时间,闷热感依旧较明显,暑热在短时间内很难消散。
8月18日中午,我随便翻了翻台历,8月23日是处暑,离现在还有五天的时间。“处”,躲避、终止也,处暑的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古人说,“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喧,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可见,处暑后风凉天气不会立即到来,人们还要经历大约十七八天的大汗淋漓的日子。
目前我们正处在“秋老虎”里,这样的高温晴热天气,很容易让人放松对寒凉的警惕性。特别是在夜晚,可能上半夜时还是闷热难当,但下半夜或凌晨时就有可能转凉,因此,早晚要注意加衣,不要赤膊露体,防止受寒。“天阶夜色凉如水”,不宜再“卧看牵牛织女星”了。总之,此时秋风秋雨渐多,气候多变,可谓是“多事之秋”,这时的白天仍然很热,所以防暑降温不能有丝毫怠慢。
虽然今年是“秋裹伏,热得哭”,但我还是相信,秋伏节气本来就是一年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它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就要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来临。这是大自然的法则和规律,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这里,我想套用诗人雪莱的诗来结束这篇短文——如果秋伏过了,秋凉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