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蒲松龄48年的“科举路”

(2013-08-07 15:58:49)
标签:

戚平然

说是

第二

聊斋志异

黄叔琳

分类: 旧事窗

     蒲松龄一生不少于十次到历下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即举人考试,总是受挫。康熙二年(1663年),20岁的蒲秀才参加济南乡试。康熙二十六年(1687)他到济南参加乡试,拿到试题,文思如涌,写得兴奋,竟跳过一幅,留下一页空白。按科举考试规定,这叫“越幅”,与试卷题字错落、真草不全、涂抹污染一样,算作弊,张榜除名。才名满齐鲁的蒲松龄被勒令退场,脸面丢尽。

    蒲松龄70岁时不再教书,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蒲家庄。这时,他已有了“养老之田五十余亩”,还有仆人,且有四个儿子“均输国课,不使租吏登门”。这在当时是不错的家境了。但不论如何,在外30年,回家的感觉还是有些陌生的,他叹道:“伯叔一不存,兄弟皆凋零。侄行止六七,余者半玄曾。出门皆少年,一九不知名。何怪此老叟,白雪头忽盈!”

  回到家的第二年春天,蒲松龄前往青州参加了科举。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进科场了。终于援例出贡,得到了岁贡生的头衔。康熙五十年(1711年),他经历了48年的挣扎,才勉强熬成了贡生。

  为什么说是“勉强”呢?原来,这次出贡与当时的山东学政黄叔琳有很大关系。黄叔琳是王渔洋的门生,从王渔洋那里读到《聊斋志异》。既是对《聊斋志异》的欣赏,也是对蒲松龄的同情,还有老师的关系在那里摆着,他帮助蒲松龄也是在情理之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想不到的是,一生豪放不羁的蒲松龄,因写《聊斋志异》屡遭不顺,而最终成全了蒲松龄科举梦的却是他的《聊斋志异》。      (戚平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