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刀笔吏”

(2013-08-06 14:25:49)
标签:

刀阔斧

政客

利器

技能

文字

杂谈

分类: 知识窗
    

   “吏”在中国古代经常是世袭的,他们一般都不接受系统的教育,而是接受技能教育。对于“吏”者,他们的职责是按照既定的规章和条例完成日常的事务。“刀笔吏”一词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详细一点则要追溯到青铜器时代的一种器物——“削’。
    在我国历史上,较早的正式书写都是写在竹或木制的简上的。竹木简始于春秋时期,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才逐渐绝迹。由于简上的文字都是用毛笔蘸墨或漆汁书写在简片上的,所以一旦出现书写错误需要修改的时候,人们就使用一种被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后重写,叫做“刊”。这种青铜削又称作刀,一般长度为20厘米左右,非常便于携带。
    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携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文字,因此历代的文职官吏也被称作“刀笔吏”。
    后来发展到称赞别人能写好文章为“刀笔精通”。写好字的简用绳子编连起来,可以卷起来,叫做“册”。如果文章改动的地方较多,就得抽掉几片竹简,叫做“删”,“删”字从刀,也离不了“削”,把文章送给别人看,自谦的话是请予“斧正”,意即修改的地方太多,不妨像用斧子一样大刀阔斧地砍过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