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被钱钟书称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杨绛先生迎来了102岁生辰。先生本人其实颇有翻译和创作才华,然在钱钟书的光环之下,一直未得到应有的肯定。但她却一直处之泰然。在钱钟书离世之后,她仍以强大的内心安时处顺。她曾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于是,她守着这份宁静与淡泊“大隐隐于市”,潜心翻译与写作,埋头“打扫现场”。从《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容安馆札记》,到即将出版的钱钟书手稿集,期颐之年而能有新作如此,着实令人感叹。
2001年9月,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设立,遵照钱锺书在世时的心愿,杨绛把两人2001年上半年所获稿酬的72万现金全部捐给了这项奖学金,并拒绝校方提出的成立以自己或者钱锺书命名的专项奖学金。同时声明,从2001年开始,此后出版的所有钱、杨两人的作品稿酬、版税都投入该基金使用,由清华大学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共同管理。
从清华大学官方网站上了解到的信息是,这项“好读书”奖学金,旨在弘扬两位先生“好读书、读好书”的理念和精神,鼓励清华学子潜心思考阅读,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那一年,马康、黄丁等8名清华学子成功申请到获奖资格。
12年来,这笔奖学金已经累积到了近1000万元。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从《围城》付梓直至如今,星移斗转,世事变幻,而人情莫不如此。安心在围城中,抑或真心不以围城为围城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在如今这个“2.0”时代,更是到了谈论宁静淡泊都被视为迂腐的地步了,可杨绛依然故我。真不知若再过百年,人们将如何看待当下的纷扰与宁静、真诚与好玩,如何看待杨绛。(戚平然)
杨绛小传
杨绛生于1911年7月17日,江苏无锡人。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并认识钱锺书,二人结成夫妇。随后与丈夫钱锺书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育有一女钱瑗。1938年,杨绛与钱锺书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上世纪90年代后因为钱锺书先生和钱瑗相继生病去世,杨绛基本停止了各种工作。一直到她92岁高龄之时,才重新提笔,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其中不仅仅用梦幻文学的方式讲述了钱锺书和钱瑗生前最后一段时光,而且回忆了很多当年夫妇游学欧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种种往事。
杨绛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被更多读者熟悉,是她进入晚年后,岁月的积淀赋予她深厚又和婉的智慧光华。
丈夫、女儿去世后,杨绛将他们二人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好读书”是杨绛和钱锺书夫妇早年就商量好的奖学金名称,“好读书,读好书”,这是类似家训的句子。在很多人看来,“读书人”也是他们最好的写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