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词条的用法古今有别
(2013-06-16 09:41:07)
标签:
来路臣子经验今人缘故 |
分类: 知识窗 |
“不名一钱”的“名”
“不名一钱”也可以写作“不名一文”,形容极其贫穷,连一枚钱、一文钱都没有。那么,这个成语中的“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佞幸列传》中邓通的故事,知道了这个故事,就会明白“不名一钱”是一个多么刻薄的词。
邓通是汉文帝时掌管船舶行驶的小吏,因为行船时必须戴黄帽而被称为“黄头郎”。汉文帝有一次梦见自己上天,背后有黄头郎推了一把,回头一看,只见这位黄头郎衣服的横腰部分,衣带在背后打了结。醒来后到处寻找,发现邓通的衣服跟梦中所见一模一样,邓通就这样得到了汉文帝的宠幸,“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有趣的是,相士为邓通相面,却声称邓通“当贫饿死”,汉文帝很生气,说:“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干脆赐给邓通一座铜山,允许他自己铸钱,号为“邓氏钱”,通行天下。铸钱必须官铸,邓通竟然可以私铸,其富可想而知。
汉文帝驾崩后,汉景帝即位,不仅免了邓通的官,而且将他的家产尽数没收。汉景帝的姐姐很同情邓通,命人供给他衣食,但邓通的结局仍然是“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司马贞《史记索隐》中解释说:“始天下名‘邓氏钱’,今皆没入,卒竟无一钱之名也。”原来,邓通私铸的钱被全部没收后,再也没有一枚钱可以名为“邓氏钱”了!真是赤裸裸的讽刺!
这就是“不名一钱”的来历。王充在《论衡·骨相》中简洁地总结道:“文帝崩,景帝立,通有盗铸钱之罪,景帝考验,通亡,寄死人家,不名一钱。”由不能再取名“邓氏钱”而引申为私人占有,“不名一钱”或“不名一文”因此意为私人不占有一枚钱或一文钱。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儒家的著名格言。不孝到底有哪三不孝?无后为什么为最大?且让我们细细道来。
这句格言出自孟子之口,在《离娄上》一章中,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东汉学者赵岐解释说:“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一不孝是明知父母有过错而不加劝说,却一味顺从,陷父母于不义;二不孝是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做官以便有俸禄来赡养老人;三不孝就是不娶妻生子,以至于绝嗣断后。
三者之中为什么“无后为大”呢?很显然,这反映了古人的原始心理:对族群灭绝的恐惧。这种恐惧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是正常现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名言应该放到这样的语境中去理解,而不能一概斥之为儒家学说的糟粕。
孟子拿舜做例子,来进一步强调其重要性。舜的父亲叫瞽(gǔ)叟,是一个瞎眼老头儿,母亲早死,瞽叟又娶了一个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象。瞽叟和后妻都喜欢象而讨厌舜,甚至到了想把舜杀掉的地步。当时的国君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考察舜的品行是否足以继承帝位。舜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对他恨之入骨的父母,因为父母肯定不会同意,而是“不告而娶”,就是生怕“无后”的缘故,因此君子认为舜虽然违反了“礼”,但是却合于“义”,不告知父母也等于告知了父母。
跟“无后”比起来,“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和“家穷亲老,不为禄仕”实在不值得一提,因此才说“无后为大”。
今人常常将“不肖”和“不孝”混用,“不肖子孙”因此也就理解为不孝顺的子孙。其实,“不肖”和不孝顺一丁点儿关系都没有。《说文解字》:“肖,骨肉相似也。”什么叫“骨肉相似”?肉可见,骨不可见,因此“肖”这个字不仅形容外表的相似,更用以形容本质特点上的相似。许慎又说:“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不像先辈叫“不肖”。
在为《礼记》所作的注疏中,郑玄解释说:“肖,似也,不似,言不如人。”郑玄的意思是言子不如父。子不如父,因此“不肖”引申为不成材的意思。《礼记·射义》:“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这段话的意思是:射箭的人循着乐声而发,能够射中靶心的是贤者,不成材的人怎么能够射中呢?古人常常将“贤”与“不肖”对举,可见“不肖”就是不贤、不成材之意。正如颜师古所说:“不肖者,言无所象类,谓不材之人也。”
清代学者王应奎《柳南续笔》中有“不肖子”一条,其中说:“今世人子丧中用帖,称‘不肖子’。”父母死后,儿子在居丧期间自称“不肖子”,那么这是自称不孝顺的儿子吗?王应奎紧接着质疑道:“然大约是谦光之辞。吾邑严观察韦川云:‘近世士大夫不明此意,凡中科甲及仕宦中人,皆改称不孝,非俨然自谓胜其亲乎?’按家礼,丧称哀子、哀孙,祭称孝子、孝孙,从未有称不孝者。且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岂可以此自居!”其义甚明,“不肖”乃是自谦之辞,绝不能跟“不孝”混用。
唐宋间诗人孙光宪所著《北梦琐言》一书中说:“不肖子弟有三变:第一变为蝗虫,谓鬻(yù,卖)庄而食也;第二变为蠹鱼,谓鬻书而食也;第三变为大虫,谓卖奴婢而食也。”这是对不成材子弟的尖锐讽刺,但是跟“不孝”同样毫无关系。
日常俗语中的“不撞南墙不回头”,比喻认死理,听不进不同意见,同义词还有“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黄河不死心”、“一条道走到黑”等等。民间智慧擅长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作比,不过棺材、黄河、一条道都容易理解,而“不撞南墙不回头”这一俗语中的“南墙”到底是指什么墙呢?
中国古代房屋的方向大都是坐北朝南,大门一进来还有一堵墙,叫照壁、照墙或影壁,不仅可以遮挡外人的目光,而且从风水角度来说,还可以阻拦直来直去的气流。这堵墙就是“南墙”,从正房门出来向外走时,必须避开这堵墙绕着走,否则就会一头撞上。所谓“不撞南墙不回头”,就是讽刺那些不知道绕道而行、认死理的人。
照壁或曰南墙的起源极早,最早的时候称作“萧墙”,而且出自孔子之口。《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颛(zhuān)臾:鲁国的附属国。郑玄解释说:“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原来“萧”通“肃”,“萧墙”就是国君的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面对大门,像一扇屏风,因此又称“塞门”和“屏”。臣子到了这扇门,一想起将要见到国君,立马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肃墙)。所以孔子所说的“萧墙之内”就是指宫内,当政的季氏打算讨伐颛臾,孔子担忧季氏的祸患不在颛臾,而是在他的宫室之内。后人于是就用“祸起萧墙”这个成语比喻内部的祸患。
民间仿照宫内的“萧墙”形式也建起了照壁,不过已经跟“萧墙”的原义大相径庭,“至屏而加肃敬”的含义消失了,而代之以“鬼碰头”的民间禁忌,意谓建起这堵墙就阻断了鬼的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