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来历
(2013-06-10 09:12:11)
标签:
来历河中民俗内涵之神杂谈 |
分类: 知识窗 |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与初是同义,午与五相通,按历法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又称端午,重五。在古代有五月初五以兰草汤沐浴的习俗,因此也称端午为“沐浴节”、“女儿节”、“五月节”;在端午这一天,人们以吃粽子表示敬祝。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其由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也有为纪念屈原之说,正是由于屈原的缘故,端午节也称为“诗人节”。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大约在公元前278年夏历的五月投汨罗江,这天正是五月初五日。据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以后每逢这一天,人们都要怀念屈原,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到了宋代,屈原被追封为“忠烈公”,并将五月初五日正式定为“端午节”。宋朝谕令各地官府要组织纪念屈原,诸如赛龙舟之类的活动。
除纪念屈原之说外,在民间还有一些其他传说。一说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大将伍子胥。吴国百姓每年五月初五,在钱塘江口举行竞渡“迎涛”仪式来纪念伍子胥,“后世遂划龙舟,作救伍员状”。
在众多的说法中,流传最多,并广为人们所接受的是纪念屈原之说,屈原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为端午节赋予了更深的精神文化内涵。目前,我国端午节的一些习俗也流传到了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等地。
链接:端午风俗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挂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辟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
划龙舟的由来原是一祭水神的仪式,为了消灾祈福,后来附会为乡民撑船寻找屈原的身体,一直到今日,龙舟竞赛已成为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民俗活动。
●吃粽子
传说粽子最早是因为屈原投江后,人民怕江中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所以用竹叶包糯米饭丢到河中,想要让屈原身体完整,不会被鱼虾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后来所包的东西除糯米外,还加进猪肉、花生、咸蛋等馅,演变成现代的粽子。
●食绿豆糕
绿豆糕是初夏的时令食品,它是以绿豆为主要原料,经烫煮、晾干、去皮、磨粉,再和其他辅料拌和,制成糕坯后,蒸制而成。
●喝雄黄酒
传说雄黄酒可消除疾病,但不可多喝,小孩子不能喝酒,大人就用手沾酒在额头上写一“王”字,一样有驱毒的功能。
●游百病
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辟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民间流传的,给儿童佩挂的香袋配方:
1.治感冒香袋配方
丁香、冰片各3克,高良姜2克,桂枝、佩兰各7克。
2.治咳喘香袋配方
雄黄、苍术各5克,细辛、干姜各2克,白芷7克,菖蒲10克。
3.治鼻炎香袋配方
川芎、细辛、白芷、苍耳子、辛夷各5克。
制作方法:将药物共研细末,过筛,装入缝制的小布袋,佩挂小儿脖子上。每10天更换布袋中药末1次,以保持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