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与人相处之道
(2013-06-07 22:11:33)
标签:
杂谈
先贤
之道
正当性
就是说
|
分类:
散文随笔
|
|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与人相处的底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里面两次出现,与此相关联的表述就更多了。我甚至以为,不是“仁”,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因为,“仁”,其实正是讲的“二人”,讲的就是人己关系、群己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底线就是“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仁”是概念,而“恕”是这一个概念的最基本内涵。按照孔子的解释,这是一个人可以并应该终身奉行的人际关系、族群关系、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缺少羞耻感的社会也一定缺少正义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仁、智、勇被传统文化称为“三达德”。“知耻近乎勇”,做,需要勇敢;停,也需要勇敢。把正在做的错误的事停止下来,不仅需要抉择,还需要决断,这种否定自己,否定过去,就是勇敢。
孟子说:“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就是说,一个人一旦无耻——简直没有比它更可耻了!孟子接着说:“耻之于人大矣……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耻感对于人来说太重要了!不以不如别人为耻,他怎么会奋起直追,赶上别人呢?可见,无耻之人就会失去道德上的自我反省,从而永远甘居下流而不以为耻。这就是“知耻”和“勇敢”的内在逻辑联系。羞耻心是孟子讲到的人之为人所必备的“四心”或“四端”之一,《孟子·告子上》:“羞恶之心,义也。”何为义?义就是“宜”,就是行为的正当性。所以,没有羞耻心的人,是没有正义感没有是非不知好歹的人,是不能正确把握自己约束自己的人;缺少羞耻感的社会,也一定是缺少正义的社会。
“以直报怨”才能促进道德风气
首先,孔子没有说“以怨报怨”,这是必须坚决摒除的选项。
其次,孔子不是说“以德报怨”不可以,他只是认为不应该提倡,不值得作为一个道德命题来讨论。具体到某一个人,针对某一件事和特定的一个人,如果他愿意,他是可以“以德报怨”的,并且能这样做还可能是很可贵的,往往还能化解矛盾。孔子作为一个伦理学家,他要考虑的是伦理学的秩序与平衡:假如一个人做了坏事,我们提倡以恩惠来报答他,那么,另外一个人做了好事,我们应该怎样报答他?孔子这个反问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内涵。如果以德报怨,反过来又以德报德,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他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得到的社会或他人的报答同样是“德”,这实际上就是打击好人,怂恿坏人。孔子提出了“以直报怨”的观点,就是用公正来对待仇怨。即使是坏人,他也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既不特别宽恕他,更不过分报复他,让他得到他该得到的。孔子不遗余力地提倡道德,但又不是道德极端主义者。可以说,因为极端道德而惹出的世界灾难,往往反而大于不仁的人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