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火车站南侧:一段久远的明城墙

(2013-05-14 10:20:39)
标签:

杂谈

分类: 东西南北
http://bjrb.bjd.com.cn/images/1/bjrb/2013-05/14/17/20130514rb17brb17cb002.jpg
  

  

  古人云:“倾城即倾国,国破即家亡。”一语道破城墙的防御功能。话说明朝皇帝爱修墙,北京城墙有四重,最内紫禁城,往外皇城墙;再外便是内城城墙与外城城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北京城墙。如今我们能叫得出所谓的“里九外七皇城四”,城门“名”犹在耳,但原长39.73公里的明城墙,现主要剩下原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段近600岁、1.5公里的城垣,2002年经整修成为明城墙遗址公园。

  早闻崇文门之名,现在终能见其真身。看这墙面凹凸不平,墙上杂树丛生,明人笔下“行过御沟回望处,凤凰楼阁五云深”的景象实在难以想象。

  旁边的雕刻石碑上写着:崇文门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又称“税门”。“税门”源于1485年颁布的“京师九门,皆有课税,而统于崇文一司”之规定。到民国十九年,崇文门监督一直是个人人垂涎的肥差。清末肃亲王善耆任此职时,老百姓就传唱“恭王府的房子,豫王府的墙,肃王府的银子用斗量”。但事实上,这位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创始人,锐意改革,引进留学生管理税务,清除包税人,杜绝税务员贪污,因此一年内收纳税金就高达60余万两。较之于往年的30万两,有人说他清廉,不中饱私囊,也有人说他加重负税,褒贬不一。

  不过善耆为后人所知却另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他赦免了企图刺杀摄政王载沣的汪精卫;其二,他有个臭名昭著的女儿——日本特务川岛芳子。

  顺着崇文门向东看,古砖斑驳,满面沧桑,延绵的古城墙便是北京城内仅存的两处明城墙之一。据说另一处在西便门附近,但已残存无几,不成气候,也就不怎么被人提及。眼前的明城墙遗址公园,灰砖墙下芳草萋萋,绿树成荫,送走4月的紫薇花和玉兰花,又迎来黄艳的万寿菊、紫色的鸢尾……

  一座古都,建城三千余年,建都八百余年,如果历史的长河流过,一城一池却什么也没留下,又凭什么号称古都呢?好在这段城墙尚存,我们还能在这里“睹物思人”。

  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板路,猛然撞见一座骑楼。灰砖堆砌的两层骑楼小巧精致,保存完好。墙上别一枚徽章似的小铜牌,写着“京奉铁路信号所”。早年这儿有旗兵站岗挥旗,指挥交通。一段残存的铁轨锈色斑驳,横卧在前,1928年,张作霖就是在这条通往奉天的铁轨上,一去再不复返。

  纵观北京城内规模巨大的建筑,无一比得上内城城墙那样雄伟壮观。初看起来,它们也许不像宫殿、寺庙和店铺牌楼那样赏心悦目,当你渐渐熟悉这座大城市以后,就会觉得这些城墙是最动人心魄的古迹——幅员广阔,沉稳雄劲,有一种高屋建瓴、睥睨四邻的气派……这些城墙无论是在建筑用材还是营造工艺方面,都富于变化,具有历史文献般的价值。

  这座1419年乃元朝夯土墙基础上修建的古城墙,在近600年的岁月中,多少次被游牧民族久攻不破,多少历朝皇帝添砖加固,多少北京平民曾依偎着搭棚建屋。一朝都城历朝墙,城墙乃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这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后人怎能忽视?

  展望中华:南京有台城、苏州有盘门、嘉峪关有关城、蓬莱有水城……它们或蜿蜒山顶,或临踞水际,或横亘沙漠,或穿越林野。墙之厚实,百攻不破;墙之雄伟,吉祥昌盛。但墙之封闭、禁锢,亦可商榷。不管怎么说,一座城墙,就是一座城市文化与性格的象征。中国从秦始皇的将军蒙恬筑长城以来,墙便无处不在,墙便渐渐成了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四合院落,高墙护卫;寺庙楼宇,围墙紧裹;官府园林,厚墙环绕;皇都四周,城墙屹立。或许,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人内在的不安全感和防范意识吧。

  1439年,明英宗为了加强城垣防卫,在北京内城四隅分别建了一座角楼,角楼高大坚固、视野开阔、易守难攻。由于防御效果甚好,嘉靖三十二年,外城又建起了4座角楼。角楼曾经守望着北京城,而我们却没能守住角楼,如今北京城内就仅存眼前这一座东南角楼。

  角楼又称箭楼,高约30米,三面设箭窗,合计144孔。这雄伟而凝重的气势,仿佛征战多年的老将,虽已年暮,英姿仍不减当年。袁崇焕就曾在此率领士兵,通过箭窗将火炮和利箭射向入侵的清兵。他足智多谋,骁勇善战,部下亦铁心跟随,故屡战屡胜。但一代名将终遭反间,最后被处死于西市。

  一座高高的拱门拦在面前,可是东便门?门边的值班人告诉说,“东便门早没了,这是券洞。北洋政府1915年修建京师环城铁路,打通了角楼的城墙,拆除了一座墩台,建成这八米多高,九米余宽的券洞。

  登上角楼的马道,耳边竟然响起轰隆隆的火车声。东便门早已作古,铁路亦不见踪影,这北京城唯一保存下来的角楼就成了往日记忆的见证者。

  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里写道:“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她的丈夫梁思成,为了保住北京城古建筑,1950年和陈占祥提出北京城建设的“梁陈方案”,把北京老城区规划成一个全长39.73公里的环城公园,它将会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公园之一。然而计划没有实施。上世纪60年代末,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城门与城墙大多消失了踪影。

  无论如何,北京市民希望这老城墙能重新修起来,一块古砖就是一份心意。有人说,重建比建设伟大,其实不拆最伟大。现在重新恢复我们故有的东西,是寻回过去。回望这段1.5公里的老城墙,从雄伟到残破,再从残破到重修,经历风雨,几番悲喜,也就更显古老。

别小看这份古老,它可是老北京的底蕴,可是近六百年的底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潭柘寺塔林
后一篇:谈散文写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