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的小火车
(2013-04-30 11:16:35)
标签:
游客安全检查全线百年华诞铁路杂谈 |
分类: 东西南北 |
百年前,日本人为伐木方便修建阿里山铁路
2011年12月,阿里山森林铁路度过了它的百年华诞。阿里山森林铁路不由铁路管理局管辖,而归属林务局,因为这段铁路最早是为伐木而建。
1895年之前,阿里山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日本占据台湾后,迅速发现了阿里山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了砍伐千年红桧、扁柏等珍贵木材,日本人规划修建一条直抵山顶的森林铁路。不想,日俄战争爆发,因为资金匮乏,阿里山铁路建设案一度被否决。直到1906年,森林铁路开始动工。1910年,嘉义到竹崎建成通车,这是一段平地线路。1912年,铁路延长到海拔2000米的二万坪;1913年再延修至沼平。至此,扁柏、红桧、亚杉、松树等大批巨大原木,从阿里山通过火车运至嘉义。
禁伐后,阿里山森林铁路转型为观光铁路
阿里山的“小火车”起初只是货运,1915年开始加入客运。据嘉义北门火车站退休站长曾金城介绍,早年的列车多为客、货混合车厢。上个世纪70年代是森林铁路的黄金时期,到阿里山旅游的人很多,车票难买。随着游客增多,森林禁止砍伐,阿里山森林铁路1963年转型为观光铁路。1984年,阿里山森林铁路又专为观日出游客修建了“祝山线”。
因为山路陡峭,阿里山森林铁路坡度大、转弯小。3个多小时的车程,“小火车”自海拔30米的嘉义,一路爬升到2216米的阿里山。全程经过49个隧道、77座桥。沿途,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植物,到四季常绿的樟树、楠树等亚热带阔叶林,再到红桧、扁柏等温带针叶林,高度不同,森林带也不同。乘“小火车”观森林,满眼苍翠欲滴,耳畔松涛阵阵,令人心神俱醉。
百年登山铁路,自身也是一景。因为山势急峻,“小火车”以螺旋形环绕独立山3周,5公里长的道路,提升海拔200米。螺旋上山时,向下俯视,可以三度看到忽左忽右的樟脑寮车站。而自屏遮那站到第一分道后,铁路呈“之”字形曲折前进。3个分道,火车头时而往前拖、时而在后推,因此,有“阿里山火车碰壁”之称。专为观日出游客修建的“祝山线”,全长6.25公里,从海拔2216米的阿里山至2451米的祝山。通常游客天不亮就启程,日出后再搭车返回。返程时,天蒙蒙亮,远处云海弥漫,身畔雾气缭绕,则是另一番美景。至于“神木线”,线路不长,下车后,走神木群步道,可以欣赏到超过20株的大型桧木。
接连天灾,导致“小火车”多段中断
遗憾的是,目前的阿里山“小火车”,只有几段在运营。
阿里山森林铁路近年饱经磨难。1999年“9·21大地震”,阿里山森林铁路严重受创,导致“眠月线”停驶至今。
蜿蜒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眠月线”原来是一条老旧专用铁路,建于1915年,全长9.2公里,沿途尽是原始景观,险峻壮丽,1983年重修后通车,嘉义林区管理处还据此规划辟建了眠月石猴游憩区。不想,1999年遭遇地震,铁路地基与隧道严重崩毁,“眠月线”被迫封闭。
2009年“八八风灾”再次重创阿里山森林铁路,铁轨柔肠寸断,全线停驶。经过紧急抢修,2010年6月,由海拔2138米的神木至2216米的阿里山的“神木线”,和“祝山线”复驶。
不料,2011年4月,“神木线”又发生倒树意外,致5名大陆游客不幸丧生。刚开通不到一年的“小火车”全部停驶,进行全面安全检查。直到2011年10月,“祝山线”才再次复驶;2012年1月,“神木线”也重新通车。
2012年12月,阿里山森林铁路通车满百年,嘉义林区管理处特别举行了典礼。同一天,嘉义至竹崎的“小火车”也修复通车。
从竹崎经奋起湖至阿里山站的主要登山铁路,目前仍未通车。
据嘉义林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透露,竹崎至奋起湖段已经完工,预计今年年中可望复驶。但奋起湖至阿里山段,还在修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