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祭祀敖包

(2013-04-28 14:52:24)
标签:

于斯

蒙古人

先民

民族文化

之情

分类: 散文随笔

    敖包,又称“脑包”、“鄂博”、“堆子”、“鼓包”,蒙古语,指的是做路标和界标的堆子,是用石、土、木、草等堆积而成。严格地说,其语义中连石头的含义都没有,只是“堆”的意思。旧时夏秋两季,一般都在五月中旬至七八月间,把敖包当做神灵的住地来祭祀,尤以秋季最为隆重。祭祀敖包为的是祈愿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九》云:“鄂博随在皆有……其形圆,其顶尖,颠立方角蒙经旗,其上下则埋哈达一方,粮食五种,银数钱,每年必一祭。”敖包,在蒙古牧人看来是神圣之所在。祭祀开始,先摆上供物,由喇嘛念经行祭,参加祭祀的人们纷纷往敖包上添加石,或土、木、草。接下来,人们围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边转边祈祷。事毕,人们围坐在一起,喝马奶酒、吃羊肉、奶食等,并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投布鲁、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有的青年男女则偷偷从人群中溜出,登山游玩,倾诉衷肠,谈情说爱,相约再见的时日。这就是所谓的“敖包相会”了。

    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尔乞特人追赶时,藏在不罕山里蔑尔乞特人绕山三圈没有抓住成吉思汗。蔑尔乞特人远去,成吉思汗下山后说,“不罕山掩护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将每天祭祀,每日祝祷,让我的子孙都知道这件事。”说完,即“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拜,酒奠而祷。”元代,忽必烈曾制典,封建皇帝与蒙古诸王,每年必须致祭名山大川。

    敖包在游牧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蒙古人的一个文化,这就是“敖包文化”。

    依我的判断,敖包可能在元朝之前就有了,抑或是北方游牧或游猎民族的一个地标,一个先祖圣地,一个祭祀天地的场所,因为没有文字记载,我们不妨尽可能做宽泛一些的推测与解读。

    依我的理解,敖包文化不是宗教文化,尤其不是某一宗教的文化,它是民族文化,或者叫民族民俗文化。自古以来蒙古民族信仰长生天,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上天赐予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蒙古民俗哲理的基本内容。蒙古民族敬畏、崇尚和依赖大自然,“逐水草而居”是蒙古人与生俱来的生活信条,水草肥美是蒙古人生生不息的生存依据;没有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就没有蒙古民族。所以蒙古先民通过祭祀敖包,对上天的赐予和大自然的恩惠,表达感念之情。年复一年、代代相传,便形成了蒙古民族独有的敖包文化。

  当然,关于敖包还有各种民间传说,如成吉思汗西征时派遣先头部队前行,命令他们一路上选择山头或高地堆起敖包(石堆)做路标,为后续大军指引前进方向。至今尚未见史料有此记载,暂且只做一种传说吧。我们更熟悉的是民俗性敖包祭祀盛会,每年盛夏季节,蒙古高原蓝天白云,水清草绿,牧民们开始举行各种祭祀敖包的活动,美酒洒向苍天,哈达献给河川,合什敬拜先祖,那时刻,草原上连空气里都充满和谐的气息。蒙古族人民借助敖包节充分地向苍天、大地、山川和祖先表述他们内心的感念、祈盼、祝福和寄托;与天、地、山川、祖先进行心灵对话,洗礼思想污垢,蒙古民族大气磅礴的精神文脉皆凸现于斯!

    总之,祭祀敖包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缩影,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创造力。发掘、抢救、保护祭祀敖包,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戚平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