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们对孔子的一个误解:“三纲五常”

(2013-04-27 09:10:14)
标签:

人们

天下

含义

部分

韩非等

分类: 知识窗
    “五常”,无论是指“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这五种基本人伦社会关系,还是指“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基本道德规范,都只是社会关系或基本道德信念的客观反映,无法批判或无从批判。应该批判的,是所谓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一词,出自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基义》;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出于《白虎通疏证》卷八“三纲六纪”所引之汉代纬书《含文嘉》,与孔子无关。“三纲”中包含的一方主宰、一方单向服从的奴隶道德,则来自法家的韩非。《韩非子·忠孝》篇云: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

  这里,法家把 “事”与“顺逆”联系了起来,这个“事”就有了顺从、臣服的含义。而且,韩非的“事”与孔子的“事”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孔子的“事”,前提是“礼”,而韩非的“事”,前提是“势”:

  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韩非子·备内)

  简言之,韩非等法家的“事”(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与孔子的“事”,有三大区别:第一,孔子以“礼”为前提,韩非以“势”为倚仗。“礼”为双方的约束,也是双方的保障;而“势”则为君父夫把持,是臣子妻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第二,孔子讲平等,讲相辅相成;韩非讲压服,讲一方钳制。第三,以“礼”为前提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关系,可以解除;以“势”为倚仗的关系是无条件的关系,不可解除。

  所以,“三纲”思想中黑暗的部分,包括忠君思想、奴隶道德,都来自于法家,不仅与孔子无关,恰恰为孔子所警惕并在理论上做了预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