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  一起走进学习的春天

(2013-04-19 10:09:11)
标签:

散文

不愿意

每一个

灵魂

季节

分类: 知识窗

         一起走进学习的春天

           □   戚平然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结晶, 智慧的精华。热爱学习、勤奋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强健精气神韵,增强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说到底,读书是一种审美状态,也是一种生活实践。读书是人认识自己、认识生活、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

一个人,除了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外,更多的还是靠阅读书本获取间接经验,从而来充实与完善自我的精神。德国哲学家尼采把读书形象地比喻为散步在别人的知识与灵魂中。这个散步,是一种品味,品味世界、品味人生、品味心灵,品味知识给我们人类带来的乐趣。书的味道是甜美的,这个散步能让人找到自己,因此懂得与书交往的人都能走向成功之路,只要我们用心与书交往,那我们就会受益无穷。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千百年来有些东西或事物早已被人类所遗忘,但唯有书,没有被人类遗忘。在《三字经》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劝学的话语,例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这是教我们如何读书、做人。

翻开书本,它能让我们领略到江河的波澜壮阔和建筑物的雄伟壮观,它能让我们看到种种神奇的花草树木和埋藏在地下的宝藏,它还能告诉我们人类世界的过去与未来。书还能帮我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它能教育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尊敬师长,怎样与朋友相处;它还会告诉我们做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关于读书, 古今中外成功人物都有自己独特而可贵的经历、见解和经验。

英国的历史学家、政治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道: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美酒、马车、华丽的服饰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我决不当国王。看,宁愿做个穷人,与书为伴,也不愿意住在宫殿当一国之君。这是何等的气魄啊!

孙中山先生一生爱读书。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日本友人犬养毅问道:我每次看望孙先生,谈不了几句,先生就要讲革命。先生于革命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嗜好呢?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据孙中山的秘书黄昌谷回忆:孙先生一生的生活,总是手不释卷,旅途中总带上关于革命方面的最新出版物,一有空就仔细阅读研究。孙先生自己也说过: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先生爱读书至此等程度,实是古今中外少有。孙中山先生在读书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学习的榜样。

19世纪大思想家叔本华在《读书与书籍》中曾说,要求读书的人记住他读过的一切东西,犹似要求吃东西的人,把他所吃过的东西都保存着一样……身体只能吸收同性质的东西,同样的道理,任何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所感兴趣的东西。斯言睿智,发人深省。书贵精读,所谓博览群书也必须在博中取精,才不致生吞活剥,让自己成为书的奴隶。我们无论是读什么样的书,包括纸页的、数码的、经典的、时尚的……以及人生的大书,都必须睁开自己的眼睛,吸收那些有用的养分。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里谈到读书时说,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要反复读才会有收获。他还提出自达自得自胜之法。自达,即是启发读书的自觉要求;自得,是说读书要保持自我,多思多悟,方能有所得;自胜,则是在前二者基础上,破除蒙蔽正心的故我,养正其心,展现自觉读书的新我,达到读书圣境的历程。苏轼的三自读书法在现今依然适用。

曾国藩读了一辈子书,在读书上他强调要三贵:一贵。他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他反复要求人要做到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二贵。就是要勤奋,不懈怠。三贵。他指出:“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这些读书方法,可以说是读书的精要所在,值得我们每一个读书人学习和运用。 

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航行到远方 读书励志,读书修身,读书增智,读书养德,读书报国,读书做人。我想,当我们真正把读书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时,我们就能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 精神更加丰赡,人生更加精彩。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明媚的季节,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走进学习的春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