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为群经之首。其中的“系辞”“彖辞”表达了古人的处事理念和人生体味,反映在它用锤炼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创造了大量传诵千古的格言、成语,成为我国语言文学的一大瑰宝。
读易中,我初步统计了一下,至今仍被我们用之于口头笔下的成语多达62个。其中有一部分直接来源于以上“双辞”中。诸如,阐扬奋发图强的有终日乾乾、自强不息;诠释变法革新的有惟变所适,革故鼎新;讴歌谦和博大的有谦谦君子,厚德载物;引导审时度势的有利有攸往、见机而作;防范、鞭挞奸凶之徒的有小人勿用、虎视眈眈、罪大恶极;告诫人们常备不懈的有夕惕若厉、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称扬和谐团结的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指点深入治学的有探微索隐、钩深致远;表彰高风亮节的有可歌可泣、德参天地;论及文章书信的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有物;形容始料未及之情景的有突如其来,匪夷所思等等。两千多年至今,仍在我们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大观园里熠熠闪光。
另有相当一大部分成语则是从经文字辞的含义中引申发挥,经过数代人的锻造润饰而成。比如,以震象为春催生万物之意而提炼出的“春雷震动”;由谦象之全部有益而生发出的“满招损,谦受益”;以离之彖辞中所写“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所概括而成的“顺天应人”;以系辞中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而演化成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以益之一辞中的“利用为大作”精简而来的“大有作为”;另据系辞中的“慢藏诲盗,冶容诲淫”而简约出的“诲淫诲盗”;从“尺蠖之屈”的形象语言演化而成的“以屈求伸”,从“神而化之”的字眼升华出的“出神入化”;由“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一句诠释而成的“欲取姑予”等等,确乎不胜枚举。这对我们从本源上探寻现用成语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便使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娴熟运用这些语言精华,更好地为我们的新文化建设服务,都是大有裨益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