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阅读率一直不高
(2013-04-01 13:35:15)
标签:
老百姓中华书局角度三国演义后人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古时说书说得好的,柳敬亭,“一日说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据张岱《陶庵梦忆》)今天说书说得好的,于丹,2007年版税就过千万元,频繁奔波于各种活动中。中华书局也靠着出“于丹鸡汤”而一举扭亏为盈。
可作为接受方的读者、观众,成就了别人的辉煌后,自己得到了什么呢?当时于丹刚讲《论语》时,有人说,就算她讲得不对,起码让百姓对经典著作产生了兴趣。几年下来了,于丹的书还是卖得好,可公认的好注本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还是没人买。老百姓对经典著作还是没兴趣,还是喜欢拾人牙慧。
中国人的阅读率一直不高,偌大的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放不下几个平静的读书人。在高铁上、飞机里、排队时,大部分人都是呆着,要么枯坐,要么拿手机玩。极少有人看书,有几个看杂志的就不错了。虽然移动终端也可以看书,可一个平时爱看《读者》、八卦的人,难道换了高档的智能手机就会去看《史记》、《汉书》吗?
清代学者最看不上明代人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认为明亡就亡在没人扎实求学,全被浮躁的气氛笼罩住了。“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当社会浮躁时,需要的不是推波助澜之辈,而是启蒙清源之士。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要去迎合观众了,该去培养观众了,别再迎合国人不求进步的喜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