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节来历

(2013-03-31 07:44:25)
标签:

新加坡

来历

民族

清明时节

民间传说

杂谈

分类: 知识窗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但“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扫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民间传说寒食是为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纪念介子推说出现后,清明就走向了“断肠”、“慰祖”的方向。

  扫墓始于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由光武帝刘秀倡始。最早,古人一直是“墓藏庙祭”,死后自然地归于黄土,藏而不封不树,只在宗庙留一个牌位以供祭祀。到秦始皇起才在墓侧加盖陵寝,汉代承袭之。而皇帝真正下诏扫墓,则已是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唐玄宗诏令,寒食上墓,随以为俗。寒食节约在清明前后,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链接:东南西北过清明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日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吃鸡蛋和凉馒头,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在河北,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

  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而山西北部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

  在上海,人们把青团作为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调和成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食用时保留了寒食的习惯。 

  在闽南,人们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

  清明也是香港的重要节日,港人会到祖先坟前,焚烧香烛,奉祭物多为水果、鲜花、烧猪或白切鸡。

  东南亚地区拥有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其形成与华侨的清明节祭祖传统密切相关。正是为了处理同胞的身后事,早年闯荡南洋的华人共同凑钱置地,建“义山”(免费公墓),盖大伯公(土地神)庙,以实现共同的祭祖愿望。新加坡华人至今仍按照传统仪式扫墓,多半为闽南仪式。每逢清明时节,新加坡华人多会举家出行,亲戚朋友相邀同往去扫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