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除最后一个是现代学者予以命名,其余诸海的名称都有历史由来。
按照地质学上的划分,渤海为我国内海,黄海为陆架海,东海及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为陆缘海,南海为边缘海。据记载,在西周时期,中国海还不存在具体海区的名称,凡是能见到的海,一律都称为“海”。华夏先民以为自己所居的黄河流域——中原地带为天下的中心,故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而“中国”四周的异族则被认为处于大地周边。因为后者近于海,所以古书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的说法,“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许就源于此。
渤海——据记载,战国时期曾一度把现在的渤海海域称为“渤海”;到了秦代,改称为“勃海”;东晋十六国时再次称为“渤海”。而春秋时也有把渤海称为“北海”的。据《莱州府志》记载,公元前48年“北海水溢,流杀人民。”表明当年来自北面海洋的海水,侵入内地淹没农田与村庄,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自元朝以后,“渤海”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黄海——黄海名称的由来与我国历史上各朝代的长期纷争、频繁地改朝换代密切相关。
北宋灭亡后,赵宋统治区域只剩下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南宋建炎二年,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之水阻挡金兵,黄河从此改道南下,夺淮入海。到了元朝,黄河在苏北入海已经稳定了100多年,带来大量泥沙,形成日益明显的黄河三角洲。风浪搅动使近岸海域的水色随之发生明显变化,人们根据其各自特点加以命名。
自北向南流动的黄海沿岸流,把来自黄河的细粒物质输送到其他海域,使近岸海域被染成特殊的黄色,故有“黄水洋”之称;“青水洋”所在的海域水较深,黄河水对这里的影响较小,海水中的黄色悬浮体较少,水色发青;“黑水洋”主要指东经123°以东的海区,由于水深使海水呈黑色。由此可见,在很多年前先人就根据水体颜色把海洋进行分区描述。
到了清朝初期,黄海海域曾被称为“东大洋”,把现在的东海一带称为“南大洋”;清朝末期,在1908年以后出版的地图中均已使用今名。也就是说,黄海名称的正式使用也只是20世纪初期以后的事情。
东海——从字面上就可看出是因其位于大陆之东而得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因而把黄河流入的海概称为“东海”。秦始皇三十五年,在秦山岛上立了石碑,作为东大门的标志。可见,现今的黄海,在我国历史上曾被称为东海,这也是现今东海县名称的由来。到了清朝初期曾把江海一分为二,北部称“东大洋”(相当于现在的黄海)、南部称“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东海)。直到20世纪初,现代的东海才正式定名。
南海——先秦时,北方诸国将荆楚之地视为南方蛮夷,因而位于其东部的海也被称为南海。由此可见,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海疆之前,前人对于南海的情况还知之甚少。东汉时曾把现今的南海称为“涨海”,可能由于两广一带潮汐作用明显。秦王朝统一岭南地区,并设立了南海郡,因此,最迟从秦代开始,古代南海的位置已相当于现在的南海海域。秦始皇不仅统一了大陆,也统一了海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