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瑜故里在舒城

(2013-03-12 09:13:07)
标签:

周瑜还

是非

书记

还是

舒鸠诸

杂谈

分类: 历史

  

  1 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

  提起周瑜,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三国演义》里“三气周瑜”的故事,是“既生瑜,何生亮”,以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习语。这完全是一个误导。

  历史上的周瑜是个心胸宽广、豁达大度、举贤任能、深得人们的拥戴之人。并不是后来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心胸狭窄”、“器量狭小”的人物,更没有“诸葛亮三气周瑜”历史事实。所谓的“既生瑜,何生亮”也完全是罗贯中的杜撰,周瑜的形象被严重歪曲,而且影响了几百年,实在太冤! 

  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赤壁之战前,孙权拜周瑜为大都督,统领水陆大军,这时周瑜才33岁,位在程普之上。程普向为东吴老将,曾追随孙坚破黄巾、讨董卓,又跟孙策平刘勋、征黄祖,身经百战。所以,他倚老卖老,不大看得起周瑜这个“新秀”。《江表传》甚至说他曾多次羞辱周瑜。而周瑜却以东吴基业为重,胸怀宽广,处处宽容,“折节容下,不与较”。程普颇为感动,从内心深处敬服周瑜。他感慨地对人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由此崇敬周瑜的胸怀和器量,有人认为此事可与廉颇、蔺相如的故事相媲美。该故事以后被许多诗人所津津乐道,如“夫子如周郎,即之疑饮醇”、“一见周瑜胜饮醇”、“周瑜醇似酒,崔远爽於梨”、“公瑾之交似醇酎,吉甫之颂如清风”等等。

  周瑜的心胸宽阔还体现在他的举贤任能上:首先向孙策推荐张昭、张纮,继之举荐鲁肃,临终前力推过去曾与自己意见不同的鲁肃代行自己的大都督之职。更值得一提的是,周瑜在诸葛亮到江东做说客的第二天,就发觉他很有才,立马找到其兄诸葛瑾,让他去劝说诸葛亮弃刘备事东吴。

  周瑜心胸和器量之大,也受到他的对手的肯定。刘备说周瑜:“器量广大,万人之英”;诸葛亮赞周瑜:“仗义疏财”、“挥洒自如”、“雅量高志”、“文武筹略”、“挽强为弱”、“雄姿英发”;蒋干称周瑜:“雅量高致”。后代的一些名人如苏东坡等,在周瑜的人品方面,都给予了极高评价。

  关于周瑜的心胸和器量,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说:《三国演义》里讲的,“可惜那是小说,不是历史。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曾气过周瑜,就算气过,怕也气不死。为什么呢?因为周瑜的气量是很大的。”

  三国时的周瑜,还一直有着“美周郎”的雅称。《三国志·周瑜传》称赞他:“长壮有姿貌”、“出众人之表”。《三国演义》描述周瑜:“姿质风流,仪容秀丽”。按照今天的话说,周瑜长得英俊高大,是个标准的大帅哥!

  文武双全、多才多艺的周瑜,是儒雅之将,名士风范。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盛赞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钦羡他娶了绝代美女小乔,钦羡他手持鹅毛扇、头戴纶巾的英姿,钦羡他指挥双方实力悬殊的赤壁大战,取得胜利仅在“谈笑间”的大将风范!之后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却把“羽扇纶巾”移植到了诸葛亮的头上和手上,剥夺了周瑜的智慧形象。

  2 周瑜到底是哪里人?

  周瑜到底是哪里人,为何现在出现了争议?这实际上不是问题,因为《三国志·周瑜传》明确记载:“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即周瑜是庐江郡舒县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舒城县人;后来的史书和史料都这样记载。只是近年来,舒城的一个邻县硬说他们那里才是周瑜故里。因此出现了所谓的周瑜故里之争。

  寻根周瑜,须弄清东汉和西晋时期的“舒县”。

  最早记载周瑜的是西晋史学家陈寿。他所著《三国志》是权威史书,周瑜是哪里人历来皆以此为据。

  舒县,始设于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历经东汉,三国时废除,西晋再次设立,至南北朝,存续时间近700年。史料证明,舒县的范围很大,包括今天的安徽舒城、庐江、桐城、怀宁、无为、鹊尾渚五县和地区,远非今天一个县的概念。

  但是,舒县的主要地区在今天的舒城县,陈寿所生活的西晋更是如此。《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原注:“以舒之众屠破六县。舒,今庐江之故舒城县也。故六城在寿州安丰南百三十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传记》注:“率领舒之军屠六。舒即今安徽省舒城,六即六安。”《汉书·高帝本纪》中也有“以舒屠六”的记载,注解“舒”与“六”也都是今天的舒城和六安,从而说明舒城在汉时属舒县。

  《三国志·臧霸传》和《三国志·张辽传》中臧霸在舒县等地讨伐东吴陈兰的史实,以及史书中出现的“舒”、“舒口”等地名均在今天的舒城县,证明舒城在汉时属舒县。

  宋·王象之《舆地纪要》第45卷庐州沿革引《元和郡县志》:“开元二十三年,刺史竹承构奏,于故舒城置舒城县。”即唐朝设置舒城县时是在“故舒城”。“故舒城”即《后汉书》李贤注所称的“舒县故城”,即舒城是汉时舒县中心。

  宋《太平寰宇记》更是把舒城与舒县的关系和舒城县名的由来记载得十分明确:“舒城为古舒县”,“舒城县,取古舒县城名”。

  汉领舒县等地的时称“舒王”的羹颉侯刘信城邑(舒县治所)及死后丧葬地均在今舒城县,皆证明舒城汉时为舒县。《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记载:“羹颉侯邑位今舒城县西北15公里。”“离此(注:舒县城邑)不足3公里俗称舒王墩为羹颉侯墓。”《安徽省志》还记载,刘信在位时,还在其封地今舒城县干汊河镇七门岭兴修水利,建成了与都江堰齐名的汉代两大水利工程“七门堰”。

  正因为以上记载,《辞源》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1月出版)对“舒城”作了解释,认为舒城是春秋以前群舒国故地,汉建置舒县,唐又在此建置舒城县:“舒城,县名,属安徽省,春秋时舒庸、舒鸠诸国地。汉置舒县。三国时废。唐开元间复置舒城县,属庐州府,历代相因。”

  舒县还包括今天的桐城市。《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舒有桐乡”。桐乡,即今天的安徽省桐城市。 

  今天的庐江县汉时也属舒县。《汉书·地理志》“舒县”注:“故国,莽曰昆乡”,《宋史·志》云:“庐江县有昆山矾场。今庐江县南有大小矾山,是汉舒县兼有今庐江县境”。

  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姚鼐,在《汉庐江郡县沿革考》里分析了汉时舒县的范围:“舒县,盖得今舒城南、桐城北、庐江西地”。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修编的《续修舒城县志》对舒县的地理范围有更全面准确地记载:汉时舒县的疆域“有桐乡、鹊尾渚,盖得今县(注:即舒城)及庐江全境、桐城北境,无为西南境,绝长补短,逾三数百里,屹然一大邦也……”

  周瑜是哪里人,早在唐朝就已经非常明确了。

  自西晋陈寿《三国志》记载周瑜开始至今,众多权威史书和图书均记载周瑜是今安徽舒城县人。

  这里最为代表的是唐朝史学家许嵩的《建康实录》。该书记载:“瑜字公瑾,庐江舒城人”,即“周瑜是庐江郡舒城县人”。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许嵩是非常严肃的史学家,他与舒城建县为同朝人,均为唐朝。他撰《建康实录》时,舒城建县不久,而邻县庐江则早已建立(隋设),两县同时并存,但许嵩在《建康实录》中却将周瑜是舒城人还是庐江人区分得十分清楚,把周瑜写成“庐江舒城人”,而没有记载“庐江庐江人”。

  众多史书、家谱及全国著名三国遗址展览等,均注明周瑜是哪里人。

  自晋陈寿和唐许嵩记载周瑜以后,周瑜是舒城人被公认,从没有争议。如:明代成书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三次提到周瑜是舒城人;《辞海》(1979年版)记载:周瑜“今安徽舒城县人”;湖北赤壁、江西九江、湖南岳阳、四川成都、台湾博物馆及安徽省博物院等全国著名三国历史博物馆、遗址遗迹展览、博物院和旅游风景区,介绍周瑜时都注明是今安徽舒城人;安徽宿松县、舒城县及浙江绍兴市周氏后裔保存的民国以前修编的六套《周氏宗谱》均明确记载:“周瑜桑梓舒城焉”、“周瑜家舒城”、“周瑜家居舒城麻地”等;《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安徽省志》、《安徽历史人物大辞典》、《安徽百科全书》、《可爱的安徽》、《走进安徽》、《影响青少年成长的99位名人》、《闲品三国》等全国及安徽出版的各类权威图书均明确记载周瑜是舒城人;国粹京剧传统剧《群英会》唱了几百年,唱词一直都是周瑜“庐州舒城县人”,等等。

  “周瑜城”是证明周瑜故里的一个重要物证。

  汉时的舒县与今天的舒城县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但“周瑜城”却可以清楚地证明周瑜就是今天的舒城县人。

  “周瑜城”为东汉末年周瑜住家练兵的城池遗址,位于今天的舒城县干汊河镇瑜城村。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含山凌家滩遗址考古发掘并获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的考古专家张敬国先生,2010年12月23日在周瑜城实地考察后说:“周瑜城在安徽省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东汉城址,可申报‘国保’单位。”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在此把自家的南大宅让与孙策一家居住,并与孙策“登堂拜母”、“结为昆仲。围绕周瑜城,舒城境内还有20多处与周瑜有关的历史遗址遗迹,如周瑜练三墩、牧马旧市、春秋山周氏祖坟、栲栳山周瑜祖坟等。同时,舒城民间还流传着几十则周瑜的传说和故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追根溯源,可正本清源;寻根周瑜,方拨开迷雾。据此,我们可以淘尽近年来遮挡在我们眼前的泥沙,送周瑜还真正的故里——安徽省舒城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