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解决“求职难”和“招工难”问题
(2013-03-10 10:40:36)
标签:
老百姓
课程设置
需求
招聘单位
引进人才
|
分类:
散文随笔
|
|
据初步估算,今年我国城镇需要就业人数将达到2500万的高位,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就业压力很大。
再就业上,许多人都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不少企业也感叹,现在大学生处于中间层次的人太多,综合能力不足和心理素质不过硬,在技术上出类拔萃的更是罕见。
一边是求职人群急着找“饭碗”,一边是招聘单位求才不得。“求职难”和“招工难”并存已有多年,这源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说到底,应对“求职难”和“招工难”问题,应从根本上加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和服务,提升人才技能和素质,让人才和用人单位“看对眼”。
大学生缺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在近年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产生了大量对高端人才用工需求,由于当前的高等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滞后,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不少企业纷纷从国外引进人才。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但是,职业教育与现实社会需求还有相当差距,未能发挥应有作用。一些职业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明。专业设置往往沿用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目录,学术性较强,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上手”。职业学校应建立健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定点定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少设置学术性强、社会需求饱和的专业,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
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变化,对创业者的创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延后专业学习的时间,采取人文博雅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提升创业所需的综合素质;相关部门可为自主创业设立种子基金、提供财税支持等,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目前,关键在于要结合实际把政策细化,变成有条件、有程序、有标准、可以操作的政策,让老百姓和企业都享受得到。
(戚平然)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