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的变迁

(2013-02-13 18:52:53)
标签:

什么时候

五谷

大有

神灵

人间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最初的“年”,原本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最早的‘年’字,是在商代占卜的龟甲上发现的。”专家说,甲骨文里常见“其有年”之类的卜问,意思是“会有好收成吗?”当然,这样的问句旁边,往往还有一个天神的答复,比如“有年”、“大有年”。
    专家为我们解析甲骨文的 “年”字,它的上半部是一个“禾”,顶上下垂的那一笔,就是现在禾字顶上的一撇,代表沉甸甸的谷穗;下半部是一个“人”字。禾与人重叠,就像一个人背着收割的庄稼,一幅典型的丰收景象。所以,“年”字的初义,是粮食丰收。
    为何今天我们常写的“年”字,跟这个甲骨文的“上禾下人”一点也不挂相?其实楷书里的“年”字直接来源于篆书的“年”,篆书的“年”下半部的“人”变为千,实际是周代以后的变化,增加的一横是为了平衡字形结构。汉代的《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年”的本义:“年,谷熟也”。更早的《春秋榖梁传》也说:“五谷皆熟为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这和甲骨文里的占卜语言如出一辙。“年”字的初义是五谷丰收,那时候,它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更与节气无关。“年成”、“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大有年”,用的都是年字的初义,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殿堂也叫“祈年殿”。
    从什么时候起,年字变成了一个时间概念?专家认为,用表示五谷丰收的“年”来计时,是周人进入成熟农耕社会后必须实施的历法改革,以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计算时间,更利于精确地安排农事,保证不误农时。
    中国人从何时起有了 “过年”的习俗?专家认为, “如果要追问 ‘过年’的雏形,只有周代的 ‘社腊’最近似了。”社腊,就是每年的冬至开始,人们为庆祝一年的结束,聚集到 ‘社’(祭祀丰收神的宗教场所)里,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然后吃喝狂欢。在 《诗经·周颂》里,保留着一首周人秋收后祭祀的乐歌——《丰年》: “今年的粮食收获真多呀,粮仓是那么的高大。用丰收的五谷酿成美酒呀,来祭祀我们的祖先和神灵。愿祖先、神灵的恩泽普降人间。”这应该就是春节的雏形。
    “年”的本意是粮食丰收,丰收的季节是秋季,我们今天熟悉的阴历一年结束的时间是冬季,这之间相差了大约3个月时间。专家认为,其实周代的田间劳动是在进入冬季之后才结束的。“年”字表示秋天稻谷成熟,把谷物一年一熟作为一年的时间周期,未必一定指秋天是一年的结束,把它看作从收成开始,直到冬天农业劳作结束才是一年的结束更为合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