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联、剪窗花、扎花灯、编中国结、逛一逛热闹的中国庙会……海内外的中华儿女,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拉开了过年的大幕。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活动内容最多、节日气氛最浓、影响范围最大的节日。随着时代变迁,无论节庆方式如何演变,春节都是一支阖家团圆、社会和谐的快乐交响曲。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异地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常回家看看”,已经成为不少人蕴藏心底的强烈愿望。过年了,再忙再累,也阻挡不了游子回家过年的脚步,归心似箭的人流,汇成了汹涌的春运大潮。
放下行囊,陪老人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感谢家人的奉献和支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欢声笑语带走了所有的疲惫。沉浸在亲情友情乡情的温馨中,人们获得的是心灵的抚慰,精神的欢娱,增添的是对未来的美好追求与信心。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过去的龙年,大事喜事格外多。党的十八大让全体中国人为之振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中国”、“居民人均收入翻番”、“道路自信”等关键词深入人心。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执政新风,吹遍了华夏大地。“中国梦”使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日益增强。
中国人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辞旧迎新之际,人们无不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更为国家发展带来的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而满怀期盼。
在历经登门拜年、贺卡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等拜年方式之后,发微博拜年的越来越多,中国传统式拜年如今已进入了“微博时代”。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各地风俗通常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
有关资料表明,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称为“团拜”。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贺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鲜花快递拜年,电话拜年,视频拜年,短信拜年等拜年方式越来越多。
微博拜年方便实惠好处更多。一位博主认为,“发微博特别快,还挺省钱,用手机发短信,至少发个三四十条,用微博不但可以发文字,还可以配上图片,更加直观,很方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