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文化层面让人们对浪费“知耻”

(2013-02-06 09:56:04)
标签:

文化基因

心理学

文化

陋习

共识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浪费和反浪费的矛盾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既不能证明社会繁华,也不能证明经济发达。在许多国家,浪费都是受人厌恶和鄙视的劣行。

  不靠浪费来显示富有或好客,是西方许多国家的一个社会共识,“浪费耻感”深深植入西方民众的文化心理中,使得枯燥的法律成为深得人心的行为准则。

  奢侈浪费为什么在中国成为难以克服的陋习呢?我以为,浪费行为的产生,首当其冲,是中国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存在严重的虚荣心理,过于注重面子。其次,是浪费具有普遍的传播性,造成一种“见怪不怪”的社会现象。“中国式浪费”不仅仅是生活习惯的问题,还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领域的问题。要消除浪费,需要对症下药。

  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缺少勤俭节约的美德,很多人也熟知孔孟之道,对“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的口号耳熟能详。但相当长一段时期,对于奢华浪费,却也存在着亦抑亦扬、亦毁亦颂、亦鄙亦羡的心理,造成口头上“避”、行动上“趋”的现象。因此,既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维护行之有效的法律约束,让官员自律与公众监督相结合,使节俭文化成为深得人心的行为准则,更应从文化层面让人们对浪费“知耻”,从根本上消除滋生浪费的文化基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