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

(2013-01-31 22:19:28)
标签:

人们

思维方式

方方面面

见解

巨细

杂谈

分类: 知识窗
    回顾中国文化研究,历史漫长,情况复杂,但中国文化始终是在探究中前进和发展的。至少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许多文化品种和特色已经基本形成。流传至今的先秦五经和百家经典,不仅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思想的成熟、文化的多样,也同样诉说着一个民族文化形成和崛起的不平凡历程,并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几种主要方向。

  在持续不断研究中变异和创新的典籍文化。尽管经历了焚书坑儒,或载之竹籍或口耳相传的《诗》、《书》、《礼》、《易》、《春秋》等5种重要经典,还是以顽强的生命力延传到汉代。虽然也因此开启了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今古文之争,但仍无碍儒家经典长期成为官学显学。思想文化的交融和合流,使得儒家经学文化史上人才辈出、硕果累累、高潮迭起。即使多了道学与佛学的影响,儒家的经典文化仍然魅力不减,始终占据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不难发现,中华文化的正统是以先秦五经为代表的典籍文化——以儒家经典为核心,以儒、道、佛的典籍为重要组成部分,囊括其它各种历代百家图籍所形成的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文化。典籍文化见证了我国古代哲学、史学、文学、美学等思想文化的发展,也包容了儒、道、佛等宗教文化的发展,甚至由此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研究中国文化离不开古代典籍。

  源于上古史官文化而秉承《春秋》史书传统开创的史籍文化。我国自古及今都有修史传统,《尚书》开其先河,《春秋》成编年体例,《史记》创正宗历史,《汉书》始以断代,自《清史稿》出,形成记录完备的正史25部,还有许多私人著述的野史,以及各种地方志、谱牒、碑记等,朝代分明,卷帙清晰,包罗万象,巨细无遗,造就了洋洋大观的史籍文化。透过史籍文化,可以发现历朝历代的典章制度、礼节民俗、重大事件、科技发明、稀奇怪事、名人传记等,可以以古鉴今和继往开来,梳理中国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谱写无数动人的古代传说。由此,研究中国文化必须依托丰富史籍。

  延传诸子百家的言说思维方式而开启的私人著述文化。著述文化与典籍文化、史籍文化有相同之处,但也有明显区别。如果说典籍文化与史籍文化属于官方文化,那么,著述文化则属于民间文化。著述文化的范围广泛,既有围绕经典的阐述,更有个人的心得笔记、事迹传闻、文学创作、思想主张,往往能补正史典籍之偏颇与不足,亦能具体再现某家某派的独特与创新,不失为文化研究的佐证材料。因此,研究某一特色的中国文化,需尽可能掌握相关的著述文化典籍,这样方能更客观真实地看清事相缘由。

  以上3种不同的文化,实际上是殊途同归,共同推陈出新,谱写了中国文化的精彩篇章,留给后人汗牛充栋的古籍和纷繁多样的文化,以及神奇独特的魅力和经久不衰的精神。

  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研究仍延续这3种方向,但已经有了根本改变。主要是儒家思想衰落,经学开始缺席,呈现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学术文化格局。西学的引进,逐渐改变了以往的研究方式,出现以学科理论思想为平台的研究模式。从整个过程看,即使西学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它也被中国化了。从清末以来,出现了一批提倡中国学术文化、力图补偏救弊治国的国学大师,这些人大多有一定西学背景,见解独特,著作等身,对中国学术文化深有研究和建树,影响深远。

  总的来看,文化研究离不开对真相的探究、对传统的张扬、对人性的尊崇、对现实的超越、对理想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当我们把研究的方向转向人本身时,中国文化就显得更有用武之地,其中丰富的遗产宝藏、文明智慧有待人们去发现和运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匠无弃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