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潮词”,慢点用
(2013-01-25 10:27:44)
标签:
表现力网络语言错误景观眼光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
“hold住”、“伤不起”、“坑爹”、“山寨”、“卖萌”、“淘宝体”、“咆哮体”、“凡客体”……当下,新词生句此起彼伏,大有从网络用语蔓延到日常生活之势。
网语语言的爆发式发展有其客观条件: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成熟的平台交流传播手段,相对封闭、自成一体的网络环境,生活节奏加快对语言概括化、简省化、形象化的需求,群众智慧的互相启发,网络游戏等虚拟环境“闭门造车”的便利等。从主观上来讲,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生活的压力之下,人们寻找着宣泄之道和平衡之道,网络“温室”无疑提供了一种可能,它鼓励甚至是催生网民的表达欲,在表达自我的同时实现自我的重塑,一批又一批鲜活生动、标新立异的网络潮词应运而生。
对网络语言的爆发式发展究竟该怎么看,众说纷纭。无疑,网络语言带给我们很多交流的快感,比如“囧”、“倒”、“汗”、“晕”、“雷人”、“泪奔”这样“表情丰富”的字词,浅白简洁、新奇诙谐,表现力惊人,适应了竞争激烈、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交际需要,降低了“圈内人”交流的时间成本,为生活带来了新的活力。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拥有如此绚烂多姿的新语体表达和无比活跃的语言生态。
语言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代也不乏“潮语新词”,其中有不少被接纳流传,成为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固定用语。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把网络新词视作洪水猛兽没有必要,语言有吸收、有丰富,也有淘汰、有消失,这是历史规律使然,也是发展的路径所在。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全盘接受网络语言,对网络语言的误用、滥用甚至是过度依赖的现象值得警惕。像“886”
网络语言来得快,去得也快,这就要求我们谨慎甄别和使用,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误用误导。尤其是主流媒体、教育系统、公众人物,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起着“放大镜”的作用——用什么词、不用什么词,对整个社会的语言使用规范化都有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马虎不得。要选择那些鲜活、到位而有智慧的词汇,摒弃那些粗俗的、不准确的、缺乏智慧的词汇,宁缺毋滥。汉语如同一个美轮美奂的花园,它需要生机盎然的新生力量,但藤蔓枝丫不该成为纷扰,不该遮蔽整体的景观,网络语言归根结底要能体现语言的本真价值和功能,要能推进现代汉语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