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史书,因不懂得“修正”自我而自毁的例子不绝于册。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向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不仅没有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最终被臣下刺杀。
古人云: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能改过而终成大业者,历史上也不乏其人。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在宫中饮酒取乐,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并以死劝谏,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认真处理朝政,励精图治,成就霸业。
古人倡导“一日三省”,就是在提醒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确保人生不偏航,始终向着预定目标前进,就得时时修正,在反思与调整中不断完善自我。
做人贵真,做事贵实。新时期的“活雷锋”郭明义、“草鞋书记”杨善洲等等,他们都有潜心做事,不为外力左右,不被杂念动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子弹精神”。
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唯有低调做人,才能高调成事。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做事是做人的结果。它们互为作用,不可割裂,关键取决于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素养。只有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地矫正自己的人生航向,才能确保在纸醉金迷的诱惑中“不迷航”,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不失性”,在钱权美色的淫浸中“不越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