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文化的传承

(2012-12-30 16:22:14)
标签:

杂谈

意义

陈寅恪

书法

作用

分类: 散文随笔

    《诗经》上有句话,叫“天生民,有物有则”。 “物”是具象、实际、现象,而“则”就是规则。这句话讲的是大千世界。我们也可以用这个观点来看艺术,一个学者文章写得好,我们会称他“有物有则”,就是说有内容,又有理论。    

    王国维先生去世的时候,1929年,清华大学要给他立一块纪念碑,碑文请陈寅恪先生来写。在碑文中,陈寅恪先生提出他一生所秉持的精神,叫“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在他的另外一部书《论再生缘》里,这是1953年写的,陈先生又提出一个概念,叫作“没有自由的思想就没有优美的文学”。
    在我看来,一些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其基本的源泉来自于个体生命的自由精神。

    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它缺少工具理性的成分,可操作性比较弱。能够有操作性地传承的有几样:一个是中国菜,西方人也能吃,因为传承性很强,可以操作,可以学;一个是中国功夫,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功夫可以学,可以操作;还有一个是书法,书法是可以学的,可以练的。
    而有一些中国文化的内容不是简单地通过学就能够直接进入它的精神,所以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当中,书法的作用非常之大,有笔有工具,带有一定的工具理性成分在里面。往往,中国文化的精神在书法里面表现得最为集中,最为突出,好像中国文化的东西都装到书法里面了。

    我们要传承中国文化,给民族文化注入现代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