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研究报告,维生素摄入不足或隐性缺乏与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联,这其中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骨质疏松等。维生素是人体基本无法合成的有机物质,人们必须通过膳食摄入才能够避免机体紊乱。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总结了有关维生素与慢性疾病的相关研究,并撰写文章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中。
减少慢性病 维生素功不可没
叶酸 降低冠心病风险
冠心病的发生和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如吸烟、肥胖、高胆固醇血症或体内一种被称为“同型半胱氨酸”的物质升高。资料显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高时,冠心病的患病风险将翻倍。叶酸、维生素B6及维生素B12是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可以促进其转化成为蛋氨酸,从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风险。专家指出,叶酸缺乏时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风险会升高。一项大型汇总分析指出,人体摄入充足的叶酸时可使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降低25%,同时摄入充足的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一步降低7%。美国的“护士健康研究”也证实,膳食中叶酸、维生素B6和B12摄入量较高时,受访者患冠心病风险较低。
另一方面,叶酸缺乏容易引起人体DNA合成异常,诱导肿瘤发生过程。资料显示,叶酸摄入量较高有助于降低肠癌和乳腺癌的风险。美国全国性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表明,叶酸摄入充足的男性,肠癌风险降低60%;女性也呈现类似的下降趋势。此外,“护士健康研究”还显示,对于饮酒的受访者,服用含叶酸的多种维生素补充剂,有助于乳腺癌风险降低25%。
维生素A 降低乳腺癌风险
维生素A是一类脂溶性维生素,对人体免疫功能,以及上皮细胞的生长和修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其他疾病的患病风险也会升高。早在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就发现,随着维生素A摄入量的提高,人群乳腺癌的患病风险会降低。美国“爱荷华州女性健康研究”和“护士健康研究”也纷纷显示,维生素A的摄入量较高时有助于降低乳腺癌的风险。此外,有研究提示维生素A也可能有助于降低膀胱癌的风险。
维生素C 抵御动脉硬化
维生素C是具有强抗氧化能力的水溶性维生素,可以促进人体激素合成、伤口修复以及铁的吸收等。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膳食有助于降低多种癌症的风险。“欧洲癌症与营养前瞻性调查”表明,当人体内的维生素C水平较低时,癌症的患病风险大幅升高。此外,多项研究显示,当维生素C摄入水平较高时,口腔癌、胃癌和乳腺癌的患病风险分别降低37%、80%和20%。
科学家们也通过多项研究观察了维生素C对于冠心病的影响。其中,美国“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社区研究”显示,维生素C摄入水平较高时,颈动脉血管壁厚度较低,而颈动脉血管壁厚度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标。芬兰一项大型研究也显示,维生素C缺乏人群中心肌梗死的发生几率为13.2%,而不缺乏的人群中发生几率仅为3.8%。
维生素E 降低前列腺癌风险
维生素E实际上是由多种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组成的一个脂溶性维生素家族。其中α生育酚和γ生育酚都被认为有助于减少前列腺癌,尤其是针对吸烟人群。芬兰一项大型癌症预防研究显示,受试者每日补充50毫克的维生素E可以减少前列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美国一项大型追踪研究也显示,吸烟受试者每天补充1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E可以使转移性或致命性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降低56%。
和其他抗氧化剂一样,维生素E也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有助于保护人体免受氧化损伤。此外,维生素E还能抑制动脉血管周围细胞的异常增殖,抑制血小板异常聚集,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护士健康研究”显示,女性每日摄入维生素E达到67毫克以上,主要的冠状动脉疾病减少44%,其中摄入维生素E补充剂超过两年以上是风险降低的主要原因。美国另一项男性人群研究也观察到类似的结果。此外,“剑桥心脏抗氧化研究”也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在服用维生素E补充剂后,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降低了77%;而且服用维生素E补充剂可以为每位患者省下平均578美元的治疗费用,主要原因是减少了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住院治疗。
B族维生素 身体助动力
现代人的饮食越来越精细,于是原本较少缺乏的B族维生素,倒成了人体的“稀客”,影响着人体健康。
能量代谢 维生素B主导
我们生命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量,能量主要由蛋白质、糖类、脂肪等营养素提供。B族维生素以辅酶的身份参与体内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是“能量释放的助燃剂”。简单地打个比方,人体就像一辆汽车,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就像汽油,而B族维生素则是火花塞。没有汽油,汽车就无法开动;但如果没有火花塞打火,再多的汽油也都没有用。人体一旦缺乏B族维生素,运转起来,就会力不从心,具体表现为易疲乏、食欲不振、反应迟钝等不适。
七大成员 各显其能
维生素B1:因可预防脚气病而被称为抗神经炎素。B1密切参与糖类释放能量的过程,在维持正常神经、消化系统和心肌功能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维生素B1在脑细胞利用葡萄糖转化为能源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不足,脑功能就会低落,造成经常打哈欠、昏昏欲睡、健忘等。
维生素B2:也称核黄素,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生成,与抗氧化防御体系密切相关。当人体处于压力等应激状态下,对B2的需求量也相应提高。缺乏B2的早期可出现疲倦、乏力、口腔溃疡、皮炎和眼睛瘙痒。长期缺B2会影响铁吸收而导致贫血,严重缺乏者甚至伴发免疫低下。值得注意的是,据2002年中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B2是中国居民严重缺乏的营养素之一。
维生素B6:参与蛋白质、糖原和脂肪酸代谢,有助于DNA、RNA等遗传物质的合成,对神经和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有重要意义。缺乏时可能引起头痛、眩晕、抑郁、厌食,甚至脂溢性皮炎、贫血、学习力及记忆力下降等。
维生素B12: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品,缺乏时可诱发恶性贫血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其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促发心血管疾病及损伤脑细胞的一种危险因素。
烟酸:又名尼克酸,能帮助三大产能营养素的能量释放,维护皮肤健康,参与血糖控制;对记忆提高、心理情绪的调整也有帮助。缺乏时会引起癞皮病。
叶酸:参与红血球的形成,在DNA合成和氨基酸新陈代谢上扮演重要角色。缺乏叶酸,会造成巨球性贫血、生长迟缓等问题。另外,叶酸可以帮助调节胚胎的神经细胞发育。怀孕期的妇女若缺乏叶酸,极有可能产下神经缺损的畸型儿。
泛酸:来源广泛,含于各种食物中。常以辅酶A和酰基载体蛋白的活性形式而参与众多代谢过程,是脂肪酸合成与降解、氨基酸氧化降解的必需元素,在维护头发、皮肤、神经及血液健康方面亦扮演重要角色。
协同作用 不可偏废
B族维生素既有各自的特点,也具有协同作用,自身也常作为辅酶而参与其他维生素B的转化代谢,所以按一定比例而综合地补充,比单个摄取的效果更好。因为B族维生素是水溶性的,大部分很难长时间贮藏于体内,会随着尿液和汗液而排出体外,故每天必须要有足够的补充。
各种维生素B的食物来源各有不同,例如维生素B1主要来源于粗加工的谷物;肉类、禽类、鱼类、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富含叶酸的食物有猪肝、黄豆、坚果、绿叶蔬菜和水果等。为摄取充足的B族维生素,除了要丰富日常膳食的食物种类外,还可以适当地补充复合B族维生素片。
生活中,如果你动辄感到心情低落、手脚无力、缺乏活力,吃不香、睡不好,那么你极有可能就是缺乏B族维生素,患上了“低能疲劳症”。要让自己重焕源源动力,那么就及时补充B族维生素吧。
维生素D 要和阳光搭配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除了膳食中可以获取,人体还可以通过接受日光照射由皮肤合成,这是其与众不同的地方。膳食和皮肤来源的维生素D通过血液被运送到肝脏,转化为25-羟基维生素D后再次被运送到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25-羟基维生素D在营养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尽管不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但它是人体血液中维生素D的最主要存在形式,与体内的维生素D储备有着良好的相关性;而且它比维生素D更为稳定,也是合成活性形式的唯一“原料”。因此,它公认为反映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关键指标。
25-羟基维生素D需要进一步活化才能在人体中发挥作用。肾脏是25-羟基维生素D活化的重要器官,活化的维生素D可以通过内分泌途径到达肠道等部位,对钙和磷的代谢发挥作用。前列腺、乳腺、直肠、肺部以及上皮角质细胞也可以对25-羟基维生素D进行活化,但活化后的分子只在局部发挥作用,维持该脏器或组织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化;免疫细胞中的25-羟基维生素D在活化后则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有助于减少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并有利于免疫细胞对致病原的控制。
基于各方研究结果,目前专家们提出:血液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在25纳摩/升以下属于维生素D严重缺乏,浓度在75纳摩/升以上时是较理想的水平,在两者之间则被认为是维生素D不足。
维生素D严重缺乏是全球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一项研究显示:北京和香港两地,育龄女性的25-羟基维生素D平均水平仅为29纳摩/升和34纳摩/升,两地分别有94%和92%的人低于50纳摩/升。维生素D大面积缺乏的主要原因在于:膳食通常不能提供足够的维生素D,日照时间和质量也难以保障。着装、污染、多云天气、搽防晒霜、经常处在汽车或市内环境中等因素影响了日光中的紫外线到达人体皮肤。在冬季,如果想通过皮肤合成1000国际单位维生素D,白色人种所需的时间约1.5小时以上,而黄种人和黑人可能全天接受日照也无法合成1000国际单位维生素D。
除了外界因素,人自身的一些因素也会影响维生素D发挥作用。比如,由于衰老,皮肤合成能力减退,体内器官对25-羟基维生素D的活化能力也减弱;身材魁梧的人维生素D需要量更高;肥胖者体内的脂肪会“克扣”一部分维生素D。
膳食中的维生素D并不太丰富。蘑菇、鱼肝和鱼油中的维生素D含量相对较高,其次是鸡蛋、牛肉和一些海鱼。但实际上,膳食所能提供的维生素D还是很有限的,于是各国都开发了许多强化食品和含有维生素D的补充剂,通过这些途径满足人体对维生素D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各国设定的维生素D膳食推荐量多在200~400国际单位,这通常仅能使人体内25-羟基维生素D达到25纳摩/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