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记
(2012-12-28 16:35:41)
标签:
如意
群众
广告词
让人
聚集地
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踏桥溪古韵,听雁鸣湖,品雁南飞茶园,阅归读公园,一路悠然自得的梅州人让人羡慕不已。梅州的“慢生活”,风情种种,内涵丰富,能让人沉重的身子像飘起来一样美妙惬意。
梅州,的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梅花之国。梅树随处可见,或林或行或株,不是夸张,所到之处都能闻到梅花败去或将开的淡香。
作为全球中国客家人最大的聚集地,客都梅州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积淀。小小的梅州,辛亥革命以来竟然出了25位两院院士、250多名大学校长、470多名将军;现当代的中国文化大家,除林风眠和黄遵宪之外,还能列出长长的一串,诸如宋湘、丘逢甲、张资平、李金发、黄药眠、罗香林、冯宪章、蒲风、白危、楼栖、杜埃、碧野、陈国凯等等,可谓灿若星斗。这么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梅州乃至国家何其巨大的软实力!
中国的三大客家人聚集地是福建的龙岩、江西的赣州和广东的梅州。何为客家人?客家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客家人文献里出现频率最多的两个词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这是对客家人历史命运的概括,也是客家文化的精神内涵。所谓客家人,其实就是因逃离或奔走而背井离乡的汉族人。作家、画家廖红球在《客都客家文学选粹》序言中如是说:“山为主,故我为客。客自中原来,作客他乡,并以之为家者,即谓客家。”作为迁徙而来的异乡人,只能择山地而栖以求自安,这不难理解。但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客家人因命运的安排而在他乡落地生根、枝繁叶茂,最后“反客为主”,把异乡变成故乡,做了一方水土的主人,怎么还是放不下自己的“客家”身份?关于这个问题,当地客家人回答是:客家人总是忘不了自己原来的故乡,在不是故乡的土地上总是以客自居。廖红球是老朋友了,他出生于梅州兴宁县,是地地道道的当地人,但谈及他的身世,他说他的父亲是由福建龙岩而来,而他的父亲的父亲又是甘肃武威市人。
梅州创造性地提出了“享受慢生活”的目标。当然,这慢节奏并不是政府对自己的低要求,而是对人民幸福更多的期许和更高的追求。这“慢生活”也不是落后于人的生活,而是一种休养生息的幸福日子。梅州无疑已深刻地认识到,以前那种运动群众、劳民伤财的政府作为应该休矣。在梅州,“享受慢生活”似乎从上到下已深入人心,它不只是当地的旅游广告词,也是梅州人自己的生活主张。
我老在想,无缘做一个梅州人,但只要自己慢慢地去生活,去欣赏,同样也能幸福如意。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