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和《吕氏春秋》诸书记载,晋灵公是个无道的暴君,他任意杀戮大臣和百姓,晋国臣民对其恨之入骨。大臣赵盾勤劳国事,爱惜民力,深受晋国百姓的拥护。赵盾屡谏晋灵公罢止残暴行为,灵公不但不听,反而视其为仇敌,并多次派人刺杀赵盾,幸有义士相助幸免于难。后来赵盾的同宗赵穿杀孔灵公,立成公。这场君臣斗争就其本质来讲,乃是体恤百姓的新兴的地主阶级与凶残暴虐的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到了成公之子景公时,赵盾已死,赵氏内讧,景公杀了赵氏的一些大臣。这反映了赵氏一门作为新兴地主阶级并不成熟,是一个不稳定的政治集团。但是,到了司马迁的《史记》的《赵世家》和《韩世家》中,却出现了景公朝的同寇(一国最高军事长官)屠岸贾,他为了攫取更大的权力,残酷地打击忠臣赵盾之子赵朔并灭其族。此时赵朔的夫人庄姬已怀孕,避居宫中,数月后产下一个婴儿。屠岸贾要绝赵氏的种子,于是搜宫。庄姬将孤儿夹于裙内的袴中,“及索,儿竟无声。”孤儿活了下来。后来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将其身世告知,于是孤儿率军攻打屠岸贾,“灭其族”,实现了赵氏孤儿大报仇的目的。程婴感到事情已经办完,遂自杀,履行他生前的承诺,到地下去见公孙杵臼。《史记》与《左传》相比,变《左传》的君臣之间的斗争为臣僚之间的斗争,斗争的性质也变化了,并且凭空冒出个奸臣屠岸贾,事情有些蹊跷。我比较相信《左传》的记载,因为《左传》成书于战国,而《史记》成书于西汉,两者相差数百年。但我又无意否定《史记》,《史记》毕竟记述了赤心报国的赵盾一族与阴谋篡权野心家屠岸贾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斗争,孤儿终于报仇雪恨,标志着正义事业的胜利。
到了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纪君祥根据《史记》创作了戏剧作品《赵氏孤儿》,此剧对《史记》主要有四处改动:(一)《史记》言韩厥未死,后来帮助孤儿报仇雪恨;杂剧谓韩厥是屠岸贾手下的将官,把守宫门,他发现程婴携带孤儿,出于正义自杀而自灭活口。(二)《史记》言庄姬生下孤儿,“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未得,被程婴偷运出宫(如何偷运,详情未记);杂剧谓程婴将孤儿装入药箱冒险带出宫,屠岸贾搜孤未得,下令如不交出赵孤,就将晋国半岁以下的婴儿统统杀死。(三)《史记》言有交孤儿的替代办法“谋取他人婴儿负之”;杂剧谓程婴主动提出以自己的婴儿代之,真正的孤儿被屠认为义子。(四)《史记》言孤儿长大成人后,程婴画了赵氏族灭的悲惨遭遇的手卷,元凶便是屠岸贾,孤儿观后大怒,亲手杀死屠岸贾,为赵氏报仇雪恨;杂剧谓被屠排斥到边关16年的老将魏绛奉旨还朝,魏绛在景公的支持下,将屠贼处死,孤儿只完成前去屠府抓捕老贼的任务,并未亲自杀死屠岸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