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党在社会建设及社会管理上的新理念
(2012-12-17 22:27:02)
标签:
执政党大报公民新理念基础建设杂谈 |
分类: 思想理论 |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按照十八大的精神,立足我国国情,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中必须围绕以下几个核心价值理念来展开:
一、民生为重和以人为本
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必须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必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好民主改善的战略重点,从理念上看就是重构对“以人为本”的全面理解,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满意作为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人民群众意愿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二、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同时,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向服务型管理转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权益受到保障、心情更加舒畅,从而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坚持群众至上、服务为先的理念,就是要以服务凝聚人心,强化群众观念,真正把服务群众当作第一职责;就是以服务体现关怀,强化人文精神,采取人性化、亲情化的管理模式;就是以服务满足需求,围绕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提供积极有效的公共服务。
三、多方参与、共同治理
要注重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就是要强化其职责和职能,做到职能到位,不越位,不缺位。社会协同就是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加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推动各种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公民参与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管理的作用,引导公民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加快组建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健全社会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
四、关口前移、源头治理
源头治理体现为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而不是停留在紧急性、“灭火式”的管理上。在我们这样一个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发展中大国,发生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及时发现矛盾问题,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源头上主动解决问题、减少矛盾,把社会管理的关口前移,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要积极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新机制,最大限度地使社会矛盾不积累、不激化。
五、依法管理、综合施策
法治观念是法治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一定意义上讲,正确的法治观念比制度更重要。十八大报告提出把法治保障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一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观念,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执法工作,使各项社会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法治具有权威性、正当性、规范性、统一性,是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治理模式。因此,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要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一、民生为重和以人为本
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必须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必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好民主改善的战略重点,从理念上看就是重构对“以人为本”的全面理解,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满意作为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人民群众意愿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二、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同时,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向服务型管理转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权益受到保障、心情更加舒畅,从而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坚持群众至上、服务为先的理念,就是要以服务凝聚人心,强化群众观念,真正把服务群众当作第一职责;就是以服务体现关怀,强化人文精神,采取人性化、亲情化的管理模式;就是以服务满足需求,围绕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提供积极有效的公共服务。
三、多方参与、共同治理
要注重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就是要强化其职责和职能,做到职能到位,不越位,不缺位。社会协同就是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加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推动各种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公民参与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管理的作用,引导公民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加快组建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健全社会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
四、关口前移、源头治理
源头治理体现为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而不是停留在紧急性、“灭火式”的管理上。在我们这样一个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发展中大国,发生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及时发现矛盾问题,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源头上主动解决问题、减少矛盾,把社会管理的关口前移,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要积极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新机制,最大限度地使社会矛盾不积累、不激化。
五、依法管理、综合施策
法治观念是法治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一定意义上讲,正确的法治观念比制度更重要。十八大报告提出把法治保障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一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观念,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执法工作,使各项社会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法治具有权威性、正当性、规范性、统一性,是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治理模式。因此,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要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前一篇:做群众工作要以理服人
后一篇:把生态文明建设 放在突出地位